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11月底的时候《肖八》差不多就出来了,我是在知识点+错题过了2-3遍后,才开始攻克传说中的《肖八》,刚拿到还有点激动hhh。依旧是选择题每天一套并纠错,另外练习2道马原哲学的大题。我高中是文科生,暑假的时候就看了一遍肖秀荣的知识点,做了1000题。然后风中劲草出来后就开始背上面的点,然后又做了一遍1000题,然后8套卷4套卷,任汝芬的,石磊的,蒋中挺的...
考研数学方面:
在做完660题后,这时候要看看真题,前期都是打好基本功,这时候就要开始知道考研数学是怎么考的。我这时买了李永乐《数学历年试题解析》,这本书挺赞,它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近十年的真题试卷,第二部分是把近十年的真题按每部分每章节自成一块。这样你可以通过看第二部分,大致明白真题对每部分知识点的考法以及常考知识点。我当时就是先看第二部分,按照章节顺序把真题都做了一遍,对各部分真题有所了解,分析它们的相通之处,这时你会发现哪些是重点,哪些相对不太重要,有的放矢。我大概花了一个月时间结束这部分战斗。无论是有无大学数学基础的同学,都应该在进入数学复习前好好过一到两遍课本。这样做的目的是:对于学习过高数线代概率论的考生来说,能有效拾起本科所学的知识;对于没有学习过的同学,通过对照好大纲进行知识点学习才能打好知识基础,为解题进行服务。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的基础是积累词汇(九月起每日投入一小时),记住要查看例句,让单词在语境中呈现,否则容易理解片面,在实际应用时感到困惑。接下来的重点是历年真题,务必充分利用,通过研读理解和例句来训练阅读技巧。我认为精做真题已经足够充分,最好选购配有详尽解析及生词注释的资料。我在英语上花费最多时间的部分是写作,因为它分数占比高,练习与不练习的效果差异显著。理想的策略是从九月开始每周撰写一篇,如果你想找捷径,可以采纳我的经验。我在最后一月才开始准备,操作简便,就是背诵真题,十大十小,后半月参考各机构或网络预测,挑选十大十小作文来背诵,要求倒背如流。当然,别只顾着背诵,忽略了实践,遇到不熟悉的词汇要动手写一写,以免犯基础错误。这种方法成效良好,我仅背了这些,过程中有一段时间感到挣扎,怀疑背诵是否有用,担心背的内容考试不会出现。然而,后来我意识到,不论是否碰到背过的主题,背诵本身就是学习过程,即使最终未考到,你会发现许多知识融会贯通,只需稍加改动关键词即可。此外,关于模板,大家在背诵时应有所取舍,选择新颖或论据充足的,避开质量较低的文章。背诵作文时,务必牢记主题,这会在冲刺阶段帮助唤醒记忆。对于大小作文,我个人认为写得不错,没有固定模板,都是表达自我观点且内容充实。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质年代学是地质学的基础,理解并重要的地质时期及其特征是必要的。例如,古生代的生命大爆发,中生代的恐龙时代,以及新生代的冰川期等,这些都为揭示了地球历史的演变脉络。要熟悉地质年代表,这对理解地层的相对年龄和绝对年龄至关重要。
地质构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是地质学基础的重点。这包括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的识别和解释,以及地质图的阅读和解读。这些都需凭大量实践和案例来提高,比如进行野外实习,实地观察地质构造,增强对地质现象的直观感知。
再者,矿物学和岩石学也是关键部分。要能辨识常见矿物,理解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如何组成了各种岩石。了解沉积岩、火成岩和变质岩的形成过程和特性,帮助理解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表变化。
地球动力学和地质灾害的知识也不可忽视。理解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预测和评估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这些都是资源与环境领域的重要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结合教科书和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学习,利用网络资源,如地质学数据库和在线课程,丰富知识体系。做笔记、画概念图帮助记忆和理解。实践操作,如制作地质模型或参与实地考察,提升应用能力。定期自我测试,巩固所学,并及时解决疑问,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