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财经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许多人认为政治学习轻而易举,只需临时抱佛脚,但我持不同的看法。甚至,我认为政治可能是那种你投入大量时间复习,却收效甚微,难以取得高分的学科。常有人炫耀他人未曾复习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于是就有人效仿放弃复习,但这其实是一种非常误导人的做法。政治作为社会科学的领头羊,其学习并不仅仅是浏览教材或死记硬背,更需要深入理解和关注时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这或许就是社会科学的本质所在。第一年我从7月开始着手,第二年的学习则较为零散,主要是通过做选择题等方式;对于主观题,我会在考试前做一些模拟题以熟悉手感,并在考前再次整理知识点。在我看来,政治得分的高低取决于你的知识底蕴和对大纲解析的理解程度,大约是30%的基础知识和70%的深度理解,因此,透彻理解大纲解析至关重要。
考研数学方面:
在准备考研之初,我选择了《微积分》、《概率论》和《线性代数》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这些书籍来奠定基础,掌握各个概念、定理和公式。每本书的课后练习我都亲自动手完成。至于复习的范围和考试的重点,我会参照教育部发布的《大纲解析》来指导。关于概率论,我想特别提一下,虽然在大学时期我觉得这门课程相对容易,但在考研过程中,我发现它实际上具有相当的挑战性,特别是数理统计的部分。对于数学而言,如果想要取得高分,我建议从基础知识着手,自我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掌握极限计算的关键点、运用表格快速解决积分问题等,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策略,并且在市场上很难找到他人详尽的讲解。此外,每道题目都应全力以赴地解答,即使一眼看上去就会了也不能掉以轻心。这是我亲身经历的惨痛教训,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决定再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去弥补这一疏忽。
考研英语方面:
考研英语难度不大,英语好的同学完全不用担心,但是英语也是拉分的很关键的一门。前期的话推荐先做一两套真题熟悉熟悉题型,但是别太早就把所有真题做完,要留几套最后来掐时间模拟。按照很多经验贴说的,其实英语只要刷真题就可以了,真题做3-5遍就没问题了。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不放心,推荐张健的150篇,感觉是市面上和真题比较像的一本书了,但是也只推荐在前期做,到了后期一定要只做真题,市面上的各种押题卷也都不推荐。因为考研阅读其实很多单词用法都会重复出现。真题一定要仔细精读分析,怎么分析呢,我们可以先把句子中每个单词的意思弄懂,再根据谓语动词拆分句子,接着分析每个分句里面的主谓宾等,每句弄懂之后,最后把整个句子连起来润色。在分析长难句的时候,其实也在把翻译给提前过一遍了,我没有背真题阅读可是我背了几百个长难句,对我后期阅读速度的加快和翻译的提高还是挺有好处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基础理论是基石。这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均衡、经济增长模型等。这些理论不仅需理解,更需深入到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我会建议你花大量时间阅读教科书,尤其是萨缪尔森的经典著作,配合曼昆或者斯蒂格利茨的教材,多角度理解和巩固知识点。
数学工具的应用至关重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模型构建,这就需掌握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你凭做练习题来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例如,使用《高级宏观经济学》中的习题进行训练,这将帮助你在面对复杂的经济模型时游刃有余。
再者,对当前经济现象的关注和分析也是备考的关键。订阅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权威媒体,关注全球及中国的经济动态,尝试用所学理论去解析现实问题。这样的实践不仅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也会在论述题中派上大用场。
复习过程中切勿忽视案例研究。上海财经大学的考试往往注重应用和分析,熟悉并能解读各种经济案例,如环保政策的效果、资源定价机制等,会你在答题时更有深度。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采用“深度学习”法,即每次学习一个主题时,尽量深挖其背后的原理,不是简单地记忆事实。定期自我测试,比如模拟试题或历年真题,帮助你评估自有的学习进度,并发现弱点。
团队学习也很有效。找几个志同道合的研友,共同讨论难题,既能激发思考,又能互相鼓励。别忘了保持好的生活习惯,充足的休息和适当的运动能你在学习时保持高效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