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师范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学习是从十月份之后启动的。我研读了一遍重要文献,并同时完成了肖秀荣的1000道选择题集。选择题在政治科目中占据了关键地位,特别是多项选择题,常常成为区分成绩的关键。我仔细阅读了《风中劲草》的核心要点,并且完成了肖秀荣关于时事的小册子。接着,我进入了真题练习阶段,但之前学过的内容总是遗忘。我浏览了肖秀荣的知识点提要,主要是为了理解整体框架,同时也逐步背诵了一些考点预测,然而任务量巨大,最后只能全力以赴地做好并记住了肖4的题目。令人惊讶的是,考试中有不少题目与肖4的答案相符,这真是出乎意料。因此,对于政治学习,我希望你们能更用心一些。不能完全照搬我这种敷衍的态度,毕竟政治是一门至关重要的科目,它直接影响到总分。
考研数学方面:
我早早地就开始涉猎数学书籍,不过阅读进度并不迅速,大约是从七月份才真正系统性地研读。我采取了一种方法,每读完一章,就配套完成那一章的所有习题,对于错误的部分,我会用标记圈出,并将它们整理进专门的错题集里。我使用三种不同颜色的笔,蓝色用来抄写题目,黑色记录答案,而红色则用来标注关键知识点和注意事项。整理错题时,我不再重复抄写同类问题,而是挑选一两道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这样既能避免疲劳,又能在回顾时节省时间和提高效率。在暑期期间,我会边学习边记忆重要的公式和定理。暑假结束后,我进入了强化训练阶段,开始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包括17年的五套超越题,张宇的8+4和400题中的5套,以及李永乐的6+2,从2004年至20年间的真实试卷,我每天都坚持做一套。到了十一月中旬,我与一位同伴约定每周完成一定数量的套题,尽管我们的交流仅限于网络,但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鞭策作用,想偷懒时就会想起彼此的约定。每做完一套题,我都会至少回顾两遍,深入分析每种题型,因为之前只顾着做题的乐趣,结果到了真正的考场却无法辨认出来。实际上,有些大题在模拟卷中已经出现过,我都一一记录下来,在考试前再次复习,以加深印象。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显著。
考研英语方面:
除了阅读,写作可能是另一个关键部分了,它包括大作和小作。我认为提升写作水平的最佳途径就是深入研究历年试题中的例文,首先是熟读并背诵这些范文,接着尝试默写,最后亲自操刀创作。小作的评分标准相对较低,大多数人在正常状态下能取得理想的成绩。对于大作,个人认为模板至关重要。如何打造一份别具一格的模板呢?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是王江涛的《考研英语作文》,二是慎小嶷的《十天攻克雅思作文》。前者被广泛阅读和背诵,可能较为常规,如果你追求稳健,这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后者则更适合那些想打造出独特且高质量模板的人,书中包含了许多高阶词汇和复杂句型,内容十分丰富,足以构建出一个高水平的写作框架。当然,市面上还有其他优秀书籍,只是我觉得这两本尤其契合我的需求。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经济学基础,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这包括供求理论、市场均衡、成本收益分析、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等。这些都是经济学的基础,如同建筑的地基,这些不牢固,后续的学习将变得困难。花时间去深入理解每一个定义,凭做题和实例解析来巩固是非常必要的。
要注重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融合。虽然考试可能会分开考查,但实际的经济学问题往往涉及到两者的交叉。例如,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个人消费行为,或者企业决策如何影响整体经济增长。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层面的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再者,模型的应用是经济学的一大重点。例如,IS-LM模型、AD-AS模型、Solow增长模型等,需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这些模型不仅仅是理论,它们是解决问题的工具,能够帮助理解和预测经济现象。
对经济数据的解读能力也是考察的重点。你需了解GDP、CPI、失业率等重要经济指标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学会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进行简单的经济分析。
我强烈推荐大家多阅读经济学家的文章和报告,如保罗·克鲁格曼、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的作品。这样不仅了解到最新的经济观点,也提升经济思维和论述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习惯先系统学习教材,做笔记整理知识点,接着大量做题进行实践,凭模拟考试来检查学习效果。这种方法对我非常有效,对你也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