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人工智能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高中文科出身,政治说实在的并没有花太多时间,政治基础不太好的同学,不要等到大纲出来在准备,尽可能早准备,多早?依个人情况吧,平时比如在做专业课时候累了,看政治调节一下也好,9月大纲出来了,今年出来的比较晚,有同学晚准备了,可能政治有点小惨,引以为鉴,大纲出来后,你需要做的就是,潜心研究大纲,2-3遍,要背黑体字啊!做肖秀荣的1000题(自己规定每天做多少),1000题中的错误知识点,一定要弄清楚,完成一遍再来一遍;10月风中劲草核心考点出来了(他是大纲的浓缩知识点版),觉得大纲实在看不下去,你可以买本风中劲草核心考点看看。至于历年考题要不要做,我想说的是你把历年出大题章节在核心考点或大纲中标出来看看哪一个章节是易出题的地方!重点对待!真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刚才一步你能否做好!我前前后后看核心考点,共有4遍,外加一遍重点易出题的章节。
考研数学方面:
确保每个题目都彻底解答,即使一眼看上去觉得简单也不能略过。这是我的深刻体验,也是我重来一年的原因所在。第二次复习时,我选择了张宇的真题集,它将过去三十年的试题按知识点整理,我觉得这对知识体系的构建非常有益。同样地,我会将做错或不熟悉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复习重头戏就是阅读理解,四篇大阅读扑面而来,刚接触考研英语阅读那真是无比酸爽--好在考研英语不考听说,只考读写,而读写是有套路可言的,首先要攻克的就是四篇大阅读。复习的时候基本上也就采用他们教的方法——精读,精到不能再精的那种:做完一篇阅读,对答案,然后把生词全部划出来查字典,分析选项,全文翻译。当时我采用的方法是把生词和每篇阅读中的长难句抄在一个本子上,背单词,分析每个长难句的语法,最初一篇文章做下来需要两个小时,因为不会的生词实在是太多了。做完这一步,就把全文都翻译出来,然后分析选项,02年(似乎是02年)之前每篇文章有4个问题,5篇文章;02年之后就是每篇文章有5个问题,4篇文章。分析这20个选项对的为什么对,错的为什么错。阅读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我几乎把每一步都记在本子上,足足记了两个厚皮本,这是比较傻的做法,因为前面说了,我的英语水平和整体的学习水平都是属于比较差的。但这个工作做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阅读能力明显提高了,从最开始的四篇连错八九个,到最后差不多能控制在五个左右,生词也在变少,对我来说,这是个挺管用的方法,缺点就是费时费力。我做翻译时一般也是做三遍。第一遍,先不着急做,先要把题看一遍,知道大体意思。第二遍,开始按正常顺序做题,不会的先把空留出来。第三遍就是结合上下文开始分析单词,这句话的意思了,将自己理解的意思代入特定语境中,看是否通顺。
考研专业课方面:
自动控制理论是一门融合了数学、物理以及工程实践的学科,它主要研究如何使系统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这门课的重点内容包括: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稳定性分析、根轨迹法、频率响应法、状态空间法以及控制器设计等。
理解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掌握系统的定义、分类,了解开环与闭环控制的区别,明白反馈的作用,这些都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特性,如传递函数、微分方程表示等,也是需牢牢把握的核心知识点。
稳定性分析是自动控制理论的重要部分。劳斯稳定判据、赫尔维茨稳定判据,以及根轨迹法,都是判断系统稳定性常用的方法。凭大量的练习,你会逐渐熟悉这些工具,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再者,频率域分析中的奈奎斯特稳定判据和伯德图,提供了另一种观察系统动态性能的视角。状态空间法则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础,它将系统的动态行为用一组状态变量描述,为控制器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控制器设计是最终的目标。PID控制器是最常见的,其参数整定技巧需凭实践来积累。对更复杂的问题,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虽然难度较大,但也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题、多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尝试搭建简单的模拟系统,凭实验来验证理论。积极参与讨论,向老师和同学教,也会大大提升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