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经济思想史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暑假期间开始了政治学习,每天利用午休和晚间时段。整个假期,我几乎没有在午后休息,吃完午饭就投入到肖秀荣的政治教科书中,晚上回到寝室也会抽出时间阅读,同时配合着完成1000题,以提升选择题能力。我首先了解整体的知识架构,因为时事政策最后会汇总成一个小册子,在后期复习中会用到。暑假里,我把整本政治书通读了一遍,大致掌握了各章节内容,并完成了1000题。暑假结束后,我转向使用复习材料,开始刻意记忆重要知识点,并重新审视1000题的错题。这时,疾风劲草出版了,我就开始背诵其内容,并着手做历年真题,特别是选择题可以反复练习。等到疾风劲草全部背完,八套卷也出来了,我会全力以赴做选择题,大题则直接背诵。最后阶段的四套卷,同样处理,选择题独立完成,大题必须熟练背诵。虽然八套卷的大题可能无法完全记住,但四套卷的大题务必烂熟于心。
考研数学方面:
在挑选复习资料时,我起初购买了《高数18讲》,随后添置了一本二手的李永乐版复习全书。刚开始时,不建议立即研读复习全书,因为它可能会难以理解。最好将复习全书当作工具书,用于查找公式,它适用于强化学习阶段。绝对不能在未熟悉教材的情况下直接阅读此书,因为它整合了一些章节,适用于基础知识已全面掌握后进行巩固提升。书中的技巧总结十分出色,每个例题和习题都应熟练掌握。这并不是一本厚重的书,因此不会带来太大压力。
考研英语方面:
自我感觉在英语方面还挺得心应手的。对于英语学习,我没有投入大量精力去背单词,五月份大致浏览了一本由北航出版社推出的冷门单词书,每天仅挑选15个重点词汇来看,并且这些单词的例句多源于真实试题,这样一来,也相当于我过了一遍真题,同时我还利用例句进行了翻译练习。我的体会是,死记硬背单词的效果并不明显,毕竟很难记住,但到了后期这对解题并无太大妨碍,因此是否要背单词取决于个人选择。大约九月起,我开始做张剑的阅读理解,但我对此书的成效持保留态度,建议不必去做,不过若词汇量不足的人,可以用它来扩展词汇,只是题目设计有些偏离常规,不宜过分依赖。真题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我并未全部完成,我认为2008年以前的题目过于简单,所以我只做了之后的。我想强调的是,英语作文不容忽视,我当初以为记不住模板便轻易放弃,结果考试时却发现记忆中仍有痕迹。此外,切勿抱有过分乐观的心态,今年的小作文我就栽了个跟头,因为它涉及的文体我不熟悉,觉得不会考到,只看了一遍,结果考试时彻底忘光了。幸运的是,这一失误并未给我带来太大损失。阅读理解无疑是英语中的重头戏,真题的阅读部分要反复操练,如果时间充裕,可以选择难度较大的文章逐句翻译。
考研专业课方面: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体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包括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问题。在复习时,我特别注重理解宏观经济模型,如IS-LM模型、AD-AS模型等。这些模型虽然理论性强,但凭画图分析,能帮助直观地理解经济现象。要关注宏观经济政策,比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这些都是常考点。
微观经济学则聚焦于个体决策,如消费者行为、企业生产等。供求曲线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解和应用供求模型至关重要。还要深入理解效用论,掌握无差异曲线、预算约束线的概念,以及消费者均衡的求解。对企业部分,成本函数的理解和利润最大化原则需重点掌握。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结合实际是最好的方式。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释新闻中的经济事件,这不仅能增强理解,也能提升答题的灵活性。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历年真题。凭做题,了解题型,找出自有的弱点,并锻炼解题速度。
,定期复习是关键。经济学的知识点繁多且相互关联,不及时巩固,很容易遗忘。我建议每周至少抽出一天进行系统性的复习,把新学的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形成网络化的知识结构。
我强调的是思考和讨论。遇到不理解的地方,不妨与同学一起探讨,或者查阅更多的文献资料。这种主动的学习态度会极大地推动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