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环境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七月份开始准备政治,高中理科生出身,备考期间曾处于被政治支配的恐惧之中。7月中旬-8月底,每天抽出1-2小时看一章肖秀荣精讲精练,刷一章1000题(也是肖)。到九月份时发现周围有人才开始准备政治,所以就开始二刷精讲精练和一千题,结果等到十月份还没刷完第二遍的我开始有点慌了(也是因为每天花在政治上的时间少了,效率也不高)。然后开始精简的刷,十月下旬开始有意识的梳理马原毛概近现代史的框架(只是在大脑中有个印象思路的那种),接着做了肖的《讲真题》。十一月份买了一本风中劲草,个人觉得效果一般。然后等到十一月中下旬各路模拟卷应该开始出来了,肖八肖四是必备,其他尽量多做一做,用做题带课本薄弱知识点,网上好评较多的有肖八肖四、蒋五、米六米三…等到进入十二月,花在政治上的时间要增加了,我基本上是每天三四个小时学政治,这时候就开始狂背了。我背的是肖四,徐涛小黄书,以及十九大相关考点。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夏天比较浮躁,所以这个阶段是复习效率也不高,每天看个七小时左右。这个时候全书开始看第一遍,有点吃力,看得比较慢。一天10页到15页左右。书上每个例题和课后习题都是先做一遍,然后不会的做上标记,看懂答案,然后合上答案再做一遍。还有自己觉得很好的题也做了标记。看的时候一定要细,不能放过一个知识点、例题和课后,每道题要搞懂,如果实在看全书看不懂,就去翻课本或者上网,总之尽量搞懂。错题本这个阶段也没必要做,不然全都是错题。八月多一点,《全书》开始看第二遍。看的时候前面的知识点看了,感觉重要的知识点重点勾画。然后我第一遍错题很多,所以第二遍只做了错题、不会的题和曾经自己标记的觉得重要的题。
考研英语方面:
我选择将新题型和完型填空留到最后,原因在于新题型相对容易(尽管我在考试时因坐错座位心态受影响,导致本应满分的新题型错误了三个,不过别担心,它真的非常简单)。至于完型填空,普遍来说得分都不高,因此我在考试当天也是留到最后处理,以至于在考前一周我才匆忙做了几篇真题中的完型。每日背单词是必不可少的,考研英语与四六级关联不大。我从五月开始接触真题,但选择了从1994年开始,专注于翻译练习,鉴于自己的基础较弱,决定从较为基础的部分开始。对于有一定英语基础的同学,可以从2000年以后的题目入手。我总共大致研读了五遍真题,但我不想具体划分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这取决于个人情况。九月以前,确保每天至少投入五到六小时给英语学习。做题次数多并不等同于效果好,关键在于理解透彻,每道题都要吃透。作文务必亲自操练,可以借鉴模板,但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灵活应用。后期的自我模拟至关重要,这能让你深切体会到时间的紧迫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水污染控制工程涉及到众多的专业术语,如BOD、COD、TOC等,这些都需有清晰的理解。要熟悉各种污染物的性质,了解它们如何影响水质以及可能的处理方式。理论知识的扎实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
工艺流程图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需熟练掌握废水处理的各种过程,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等,并能按不同的水质情况设计合适的处理流程。这部分需大量的实践和案例分析来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
再者,实验技能的培养也是关键。凭实验室操作,直观地看到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沉淀、混凝、吸附、反渗透等。实验不仅增强动手能力,更能帮助理解理论背后的原理。
计算和模型的应用也非常重要。例如,在设计污水处理设施时,需运用动力学模型预测处理效率,使用经济评估方法衡量其成本效益。这些都需数学和编程基础,提高这方面的能力对学好这门课很有帮助。
我强烈建议大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这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还能锻炼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技术进展,也能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定期复习,整理笔记,制作思维导图,以此巩固知识结构。遇到难题,我会主动寻求教师或同学的帮助,凭讨论和解答,深化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