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人向澎湃公众互动平台(https://tousu.thepaper.cn)反映称,山东鼓点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鼓点教育”)对外称可提供代写论文、发论文、刷学时,代办职称评审服务,而该公司未按约定履行相应服务,学员提出退费却被拒绝。
有学员向澎湃新闻提供的证据材料显示,今年2月底,该学员向当地法院将该公司提起诉讼但未获立案,法院答复称,“被告(山东鼓点教育)与大量人员签订同类案件委托合同,辖区内另一公司从事同类业务已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正在就被告涉嫌犯罪问题与公安机关进行沟通”。
针对前述质疑,山东鼓点教育法定代表人乔思星对澎湃新闻回应时表示,此前承诺提供的服务中包括发论文、刷学时,称公司合法合规。他称,在公司的服务下已经有一百多人通过职称评审,反映问题的几名学员系未到合同期限不符合退费标准,如果到期拿不到职称会给他们退款。
罗鹏在抖音刷到“福建职称评审”广告后与山东鼓点教育进行了联系。受访者供图
多人反映:公司未按约定履行代办职称评审流程
罗鹏(化名)是福建三明人,从事建筑工程行业多年,已拥有中级职称,希望能够评审高级工程师的职称。
罗鹏向澎湃新闻介绍,2024年12月,他无意间在抖音刷到“福建职称评审”的广告便点击了解。点开广告咨询后,他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微信。不久后,一位自称山东鼓点教育的“刘老师”的人加了自己微信。
聊天记录显示,“刘老师”称,现在可以加急做2025年的职称评定材料,“5月底材料可以齐全,6月份上报,7到10月是预审、初审、复审,11月份公示,12月份证书就到手了。”在后续的聊天中,“刘老师”称可以代写论文、代发论文,“发表都是知网的”。同时,刷继续教育的课时也是服务的一种。
山东鼓点教育“刘老师”称,可以帮忙发知网论文。受访者供图
2024年12月27日,罗鹏与山东鼓点教育签订了电子合同,并通过微信付款向公司支付了8000元。
合同显示,乙方(山东鼓点教育)协助甲方(罗鹏)取得职称资格证书、红头文件扫描本、评审表(所取得的证件以甲方申报地相关部门文件为准)。提供的服务包括项目咨询、编制申报材料、组织附件内容、执行申报流程,将申报材料提交到政府指定部门。
合同中称,双方合作周期为5年,经乙方努力后,如甲方在合作周期内未取得职称,甲方可向乙方办理退款手续。
罗鹏称,山东鼓点教育的工作人员原本承诺在2月底帮忙刷“继续教育”课程学时。然而,他登录“福建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时发现,自己账户并未开始报班学习。在社交平台,他看到多个学员发帖称遭遇到山东鼓点教育的欺诈,他也认为自己受骗,提出了退费的诉求。
之后,山东鼓点教育工作人员拒绝退费,称“合同的5年服务期限没到,不存在违反(合同规定)行为,要终止协议不予退费。”
熊杰(化名)是江西人,因为工作原因想申报市政工程师,2023年12月在抖音看到“代办职称评审服务”的广告。填写完个人信息后,熊杰收到了许多家代办职称评审公司的电话,其中包括山东鼓点教育。
熊杰说,当时觉得山东鼓点教育业务员的态度十分诚恳,公司提出的条件也不错,就选择了此公司。加了微信后,他付款3000元。
熊杰称,公司曾承诺2024年8月份会把职称评审办理好,但是截至目前仍未办理完毕。目前他已经向公安机关、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反映,也向法院提交了诉状。
法院称将线索移送公安
王芳(化名)是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一家建筑企业的二级建造师。她称,自己本身符合职称评审条件,2024年11月,无意间在抖音刷到显示着山东鼓点教育代办职称评审广告。
和罗鹏一样,王芳给人工客服留下自己的电话和微信后,山东鼓点教育的“孙老师”与她取得了联系。
2024年12月24日,王芳通过网上银行转账向该公司支付了3500元并签订了合同。王芳称,按照正常时间,2025年2月份她本就应该报名参加职称评审,而山东鼓点教育却未给她报名,自己错过了报名时间。
到目前为止,公司仍未联系自己进行职称评审的报名,也没有刊发论文。之后,王芳要求退款,山东鼓点教育以合同未到期为由不予退款。2月底,王芳向山东鼓点教育所在辖区法院提起诉讼。
3月初,王芳收到聊城市东昌府区人民法院的短信答复,称其起诉山东鼓点教育一案审核未通过。东昌府区人民法院称:“经查询,被告与大量人员签订了同类案件委托合同。本辖区另一公司因从事同类业务已被公安机关刑事立案。目前,我院正在就被告涉嫌犯罪问题与公安机关进行沟通,一旦涉嫌犯罪,我院将向公安机关移送包括您的诉求在内的线索,并及时向您反馈信息,请耐心等待。”
有学员起诉后收到法院短信,称将线索移送公安。受访者供图
山东鼓点教育否认欺诈
天眼查显示,山东鼓点教育成立于2017年10月,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员工1人,其经营范围之一包括教育咨询服务(不含涉许可审批的教育培训活动),法定代表人为乔思星。
3月21日和26日,澎湃新闻两次联系上乔思星。乔思星称,公司提供发论文、刷学时、职称申报等相关的服务,合法合规,并不存在诈骗,已经有一两百人通过评审服务。
对于罗鹏质疑的未提供服务,乔思星称,相关工作正在做,“论文底稿啥的都已经出来了,正在准备往网上发。”他表示,学员如果有质疑,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都是成年人,合同不到期,我怎么给你退款?”乔思星称,过去一些符合条件的学员都已经给办理了退款,如果学员合同期限内拿不到职称会给他们退款。
对于有学员提起了诉讼,乔思星表示并不知情,“我不知道这事儿,没有收到任何法院通知。”
乔思星认为,学员提出欺诈质疑可能是和去年一家诈骗公司有关,“套路和我们公司是一样的,但我们是正常渠道走正常流程,所有材料、论文都是给做的,给申报的。”
目前,山东鼓点教育仍正常运转。3月31日上午,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表示,经查询,近期已经收到10多个人对于山东鼓点教育的投诉反映,主要诉求是退费。目前监管部门介入后先进行调解,部分调解成功,少部分调解不成选择到法院诉讼。后期若发现该企业存在实质性违法,监管部门将对其进行查处。
上海上正恒泰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名凯向澎湃新闻表示,社会上一些教育咨询公司存在代发论文、代刷学时、代评职称等行为,其实存在诸多违法违规之处,这类行为不仅违背学术诚信、超范围经营,严重时还可能涉嫌犯罪。具体来说,若公司仅仅是以“保过”承诺诱导消费者签订超长服务期合同拖延履约,并无其他不当行为,则可能只属于民事欺诈行为;若公司有伪造期刊公章、虚构论文录用通知骗取费用的行为,则可能构成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公司若明知自身无实际履约能力仍打着“包过”、“有特殊渠道”、“不过包退”等幌子收取费用,或签订合同后隐匿财产、逃避责任,则可能构成诈骗罪。
消费者在此过程中是否涉嫌违规违法?李名凯表示,消费者若仅委托公司提供职称评审流程咨询、材料整理等代理服务(如政策解读、格式校对),属于合法教育咨询范畴;但若涉及代写论文、代发论文等核心学术行为,则构成学术不端,所签合同有可能因为违反公序良俗原则而导致无效。消费者虽不直接承担行政或刑事责任,但通过该方式获得的职称、学位可能被撤销,且需自行承担合同无效导致的财产损失风险。
李名凯表示,消费者遭遇此类情况,可先与公司协商退款,协商不成可向消协、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还能凭借证据向法院起诉,若涉及犯罪则向公安机关报案,以此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