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的学习宜早不宜迟,但也别拖延到太晚。我当初因为起步太晚,没能熟练掌握选择题策略,结果政治分数不尽人意,只是刚刚过了分数线。理想的启动时间是暑期,这时可以开始做肖秀荣的一千题,通过反复操练,最好能多刷几次,以熟悉基本概念和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到了后期,你需要专注于记忆大题并梳理答题模式,徐涛的小黄书是个不错的选择,它教你如何答题,而不只是提供20道题目。此外,肖四是必背的,如果有更多时间,肖八也值得投入。其他的预测卷则不必浪费时间,你会发现,肖秀荣在政治领域的权威无可匹敌,他的资料足以信赖。选择题是关键,因为最后大部分人的大题得分相差无几,字迹潦草会吃大亏(我深有体会,正在努力改善书写)。所以,你的分数差异主要体现在选择题上。
考研数学方面:
常言道,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在考研的过程中,数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应当是最先启动复习的科目,我那时每天都大致浏览教科书,课堂上主要是记笔记(那时候还没全身心投入考研,希望大家能吸取教训)。我使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八月初开始第一次通读,九月进行第二次,十月则是第三次,总计阅读了三遍,期间还时不时回顾课堂笔记。十一月我才着手做历年真题,仅做了一遍,从2005年开始,涵盖了大约11年的题目。次年,由于有了第一年的基础,我在数学上的投入时间较少,但效率提高了不少,我仔细研读了张宇的36讲两次,虽然买了1000题但连包装都没打开。真题部分,我选择了张宇版,从1986年开始,总共有近30年的试题,之后又完成了张宇的四套模拟卷。这就是我的大致时间规划。给大家提几点建议:首先,务必提前准备,因为专业课程的压力不小,第一年我就因为后期过于专注于专业课,有一个多月没碰数学,导致考试时手感生疏,希望你们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也是准备最充分的一门课,对于这门课,我觉得背单词和多做阅读是成败的关键。考研词汇量要求比较高,单词记忆应该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我当时买了白色封面的那本词汇记忆书,我觉得这本书的好处是内容比较生动鲜活,彩色印刷有插图看着也不累,每天坚持看两个单元,多看几遍益处很大。阅读我是先做了黄皮的那本考研英语阅读150篇基础篇,刚开始不要太快,坚持每天都做,保持状态在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再精度考研英语阅读真题并把每一篇都翻译一遍,再分析几遍,分析真题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光知道每一题每一个选项为什么选这个答案而且要知道其它三个选项哪儿错了并分析考研阅读选项设置的共同点。对于作文,我只有一点,千万要自己做模板别用现成模板,这是我今年的血泪教训啊。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与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且深入的学科,它包括了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备考过程中,我深感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例如,晶体结构的理解,包括晶格类型、晶胞参数等,是理解材料性能的基础。要深入理解固态相变、扩散、形变机制等内容,这些都是材料科学的核心理论。
实验知识也不能忽视。材料科学是一个实践性强的领域,实验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是考察的重点。熟悉常见的材料制备和表征技术,如XRD、SEM、TEM、EDS等,并能解释其原理和应用,对理解和解答实际问题大有裨益。
再者,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也是提升分数的有效途径。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强调创新性思维,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了解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趋势,不仅拓宽视野,也有助于在论述题中展现出深度和广度。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有效的复习策略是关键。我会先通读教材,建立全面的知识框架,凭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来检验和巩固知识点。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我会查阅资料或者讨论小组内进行探讨。定期的自我测试也很重要,它帮助我发现自有的弱点并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我还建议大家找到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合理安排时间,既要保证充足的休息,也要确保高效的学习。坚持是成功的关键,即使遇到困难,也不要轻易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