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能源动力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月初起,我每晚都会投入一些时间研读政治,大约用了二十多天初步完成了大纲的第一轮阅读。随后,我开始在每个晚上做肖秀荣的1600题,将错误的答案追溯到大纲中相应的位置。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十二月,让我对试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接着,我用一周的时间重读了一遍大纲,紧接着开始了第二轮阅读,通常也是每周重温一次。谈到记忆,我一直不太热衷于死记硬背。后来我发现,阅读就像是这样一种体验:从不知自己不知,到知道自己不知,再到明白自己知道,最后达到无意识的熟稔。尽管我是理科背景,但我不认为文科的学习应依赖于机械记忆,而是应该多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种深入理解反而能更好地帮助记忆,这才是学习的目标。我的政治复习策略就是阅读,如果夜晚失眠,我会看看选择题。进入一月后,只剩下两周时间,我购买了20天20题,结合核心考点有选择地背诵了一遍,侧重理解和概要。带着这样的准备,我走进了考场。然而,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我在最后两大题的第二个问题上未能作答(10年的试题留的空间较小,我考完时还有多余的时间,而11年的试题答题区域几乎是10年的两倍,导致我前面写得过多,后面来不及了)。走出考场,我几乎崩溃,责怪自己连题目都没完成。不过,想到更重要的还在后面,我逐渐调整心态。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不易。政治是我付出最少却收获颇丰的一门课。自九月开学以来,我才正式开始复习,首先看了精讲精练,并配以1000题同步练习,每看完一章做一章。这时不必急于背诵,因为很快就会忘记,只需先熟悉知识点。我以每1-2天一章的速度推进,有些章节快速浏览,有些则需要重点记忆,肖老先生会指出哪些是关键章节。1000题完成后,我转而阅读风中劲草,它的知识点更为清晰。后期,我主要依靠这本书,做了八套题的选择题,看了看主观题。可以说,1000题用于掌握选择题,而最后四套题则是为了攻克主观题。考前,我只背诵了最后四套题的主观题,考试时,肖老先生的预测几乎全部应验。最后四套题的作用在于让你面对任何题目都有话可说,因此我对肖老先生的指导深信不疑。
考研数学方面:
初次接触考研真题,我按照年度顺序从2000年至2017年逐步攻克,使用的资料为张宇的全套真题解析。第二次则依据主题板块来练习,选择了李永乐的精讲版真题集。对于清晰易懂的题目,我会毫不犹豫地直接标记通过。在备考后期,模拟试题成为了提升能力的关键工具,市场上种类繁多,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去尝试。至于其他相似的模拟题,如李永乐的,可以有所选择地完成。进入到第二个学习阶段,我在大三下学期的暑假启动了全书的学习。微积分部分,我选用的是张宇的18讲,由于其重要性和我个人的时间管理问题,我几乎耗尽了一个暑假才完成。随后,在接近新学期之际,我开始研读李永乐的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对于概率论,我直接采用的是李王的复习全书。
考研英语方面:
尽管完形填空每题仅占半分,总计十分,一些人可能认为它不值得投入大量精力去训练,因为他们往往努力后仍无法显著提升成绩。然而,目标越是顶尖的院校,分数要求就越精细,因此每一分都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发现完形填空的难度有所下降,并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不像十年前那样波动不定,这使得寻找解题规律变得更加有效。在处理完形填空时,我建议每次集中攻克一篇文章,确保理解每一个空白处的含义,并结合其前后的句子来思考。很多情况下,答案隐藏在空白附近的上下文中,存在明显的关联性,我们需要敏锐地抓住这些线索。此外,像转折、让步、递进、呼应及固定搭配等词汇常常是考察的重点,归纳这些规律能帮助我们提高准确率。完成1997年至19年的试题后,再次查看正确的选项以加深印象。接着,在整体模拟测试中,你能发现自己仍然容易忽视的知识盲点,如此一来,实际上你已经对完形填空进行了三次深入的复习。
考研专业课方面:
传热学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它是能源动力领域的基础课程,对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至关重要。在东南大学的学习中,我发现这门课涵盖了热传导、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三大基本传热方式,以及传热的基本定律和计算方法。
在热传导部分,理解傅里叶定律及其应用是关键,要熟练掌握一维稳态和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求解方法。对热阻网络的理解也非常重要,它能帮助分析复杂系统的热传导特性。
对流换热部分,尼古拉-普朗特准则(Nu数)和雷诺准则(Re数)等无量纲数的应用需深入理解。掌握各种边界层理论,如平板、圆管等的强制对流和自然对流问题是考试的重点。湍流模型的简单理解也是必不可少的。
至于辐射换热,斯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是最基础的内容,黑体、灰体的概念及普朗克辐射定律的理解则是进阶知识。了解并能运用斯托克斯定律和兰贝特定律来处理复杂的辐射换热问题,会大大提升解题能力。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大家多做习题,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对复杂的公式和理论,尝试凭实例去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途,不是死记硬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理解教师的讲解,及时解决问题,这对深化理解非常有帮助。
建立自有的知识框架也很重要。将知识点按照逻辑关系梳理,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这样在复习时就能迅速定位到所需信息。
持续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阅读相关文献,不仅拓宽视野,也可能在考试中遇到相关的热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