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世界经济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提及政治,如今总让人感慨万千,当初学习时的艰难我还记忆犹新,最终只是勉强过关。我是九月下半旬才开始复习的,初次翻开“红宝书”时匆匆浏览,几乎是边翻书边做(肖)1000题,但这使我陷入了困境。由于投入的时间并未用于深入理解,成效甚微,于是焦虑感逐渐升级(随着考试临近,时间愈发紧迫,压力也越来越大)。这门课无疑成了我所有学科中最为棘手的一个。所以我建议大家第一次复习时务必认真对待,不要敷衍了事,因为在后期,每一分钟都极其宝贵。提前打好数量题的基础,深入理解知识点至关重要。在完成“三件套”后,我个人推荐购买肖秀荣编写的《知识点提要》;许多人推崇疾风劲草的背诵资料,我虽也曾购入一本,但对其独特的配色风格感到难以适应,加上听说其内容错误颇多,便决定放弃。事实表明,即便那些立志背诵疾风劲草的同学,到最后也没几个人真正做到。如果你的目标不是在政治上取得80分以上,那么就别再纠结于背诵选择题的知识点了,那实在是消耗不起的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在数学学习上,九月的重点是对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这三门课程进行巩固复习,针对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并且仔细记笔记,熟记内容;进入十月,我开始使用李永乐编著的《历年真题解析》。书中的前段汇集了近年的考试题目,后半部则是按章节划分的习题集。推荐先从章节练习做起,熟悉各章的考点和解题策略,然后再进行限时模拟测试。起初我过于自信,只专注于真题,但连续做三套后便感到力不从心,因为解题技巧生疏,时间管理也不到位。因此,完成书的后半部分变得至关重要,它能增强信心并帮助我发现解题模式。十一月,我持续演练历年真题,能把每年的试题都做得出色就已经很不容易了,不必贪多嚼不烂,试图做完所有市面上的模拟题,那样既耗时又可能打击脆弱的自尊心。
考研英语方面:
我推荐的是完整地进行试卷练习。许多人,包括我自己,倾向于分散做英语题,可能今天专注几篇阅读,明天则处理几篇填空。这种方法在早期的学习阶段或许有益,但并不适用于后期的复习阶段。当我复习英语时,最鲜明的感受就是头昏脑胀,极度的头昏。刚开始还行,做到后来思维就停滞不前了。原因就在于平时我一直分开做题,即使在冲刺阶段也仅是每隔两天才完成一套试卷。这种训练强度远远不够。考研不仅检验你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考察毅力和专注力。如果没有平日高强度的训练,考试中很难表现出最佳状态。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宏观经济学,理解并掌握宏观经济模型是核心。例如,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以及开放经济下的 Mundell-Fleming 模型等。这些都是分析经济运行状态和政策效应的基础工具。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理解每个模型背后的假设、推导过程和实际应用,不是单纯记忆公式。关注全球经济形势,结合实际案例去思考这些理论的应用,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理论。需求、供给、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等基本概念要烂熟于心。特别地,理解并能灵活运用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不同市场结构的特性至关重要。博弈论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其基本概念如纳什均衡,以及它在市场竞争中的应用,会对思维训练有很大帮助。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读、思、练”三者缺一不可。读书是基础,但不能止于阅读,应积极思考,尝试将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连接起来。对难以理解的部分,寻找额外的教材或在线资源进行补充。练习题是检验理解程度的最好方式,无论是课后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要尽可能多地去做,凭解题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
形成好的学习习惯也很重要。定期复习,避免临时抱佛脚,因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庞大且相互关联,需时间慢慢消化。利用好课堂讨论和教师答疑的机会,多向他人教,也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得新的启发。
保持对经济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会你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也能帮助你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宏微观经济学不仅是理论,更是观察和解释周围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