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大多数人往往忽视了分析题的训练,认为它耗时费力且收效甚微。然而,我个人发现解这类题目其实很有趣。我习惯于手握一支铅笔开始解答,首先明确题目的要求,理解我要回答的问题,接着我会仔细阅读材料,带着问题寻找关键点,并用铅笔轻轻标记出有用的信息。随着标记的增多,你会察觉到资料中隐藏的条理性和层次感。之后,我对这些标注内容进行归纳,提炼出主要观点,并列举出来。初期可能需要逐一对号入座,但逐渐地,你会培养出一种直觉。当你的答案与题目匹配无误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方面:9月份主要是对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三门课查缺补漏,哪部分学的不好就重点补习那哪部分,认真做笔记、背笔记;10月份,刷李永乐主编的《历年真题解析》,这本书前部分是近几年的真题,后部分是每个章节的真题,建议先做后半部分,把每章考察的真题及其解题方法掌握好之后再计点计时的做套题。其实一开始我也趾高气昂的只刷真题,但是做了三套题就蔫了,解题方法不熟练,时间安排不好......所以先把后半部分做完,既能建立自信也能掌握方法发现规律。11月份仍旧是刷历年真题,把每年的真题做好就很厉害了,别妄想把市面上所有的真题模拟题都做完,既没时间也伤害自己玻璃般的自信心。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不仅涉及词汇量,还包括阅读速率。因此,定期练习阅读以提升速度是必要的。我强烈建议尝试《张健的150篇,基础与提高》系列,以及针对临考的《最后5套》。此外,《胡敏200篇》也是个好选择,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层次设计,让你可以从初级开始逐步挑战。当你能在20道题目中全部答对时,那种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无法言表的。实际上,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先在初级阶段取得好成绩,然后逐渐过渡到更高级别的内容,错误也会相应减少。我个人就非常欣赏这个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胡敏200篇》每年的内容会有所不同,你可以选择12、13或14版,我自己使用的是12版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并掌握材料的基本性质是基础。这包括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强度、塑性、韧性等)、热力学行为以及化学稳定性等。这些知识会贯穿整个课程,对理解和分析材料成形过程至关重要。我建议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来深入理解,并凭做题巩固记忆。
深入理解材料成形过程中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比如金属铸造、锻造、焊接、粉末冶金等各种成形工艺的原理、优缺点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这部分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理解工艺参数如何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性能。我会定期查阅最新的研究论文,以了解最新的技术进展和应用实例。
再者,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是材料成形理论的核心。需掌握晶体学基础知识,理解晶格结构、缺陷类型(如位错、空位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材料的机械性能。也要理解热处理、变形加工等如何改变微观结构,从改善或恶化材料性能。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实践-反思”是一个有效循环。理解理论知识后,凭做题和模拟实验来实践运用,反思错误,找出知识的薄弱点,再次深化理解。小组讨论也是提高效率的好方式,大家共同探讨问题,激发新的思考角度。
我强调一点,虽然考试成绩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成形理论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要学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学到的知识去解释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