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世界经济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学习,我信赖肖秀荣教授的系列教材。刚开始复习时,我首先阅读他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并结合《1000题》进行同步训练。完成第一轮学习后,我会尝试解答历年真题,即使初期错误率较高也是正常现象,因为首要目标是理解真题的命题思路和问题设计,而不是立刻达到高分。在发现自己的知识盲点后,我会再次查阅《精讲精练》以填补空白。
接下来,我进入了《8套卷》、《形势与政策》以及真题的阶段,同时搭配《风中劲草》进行深入复习,这时很多之前困惑不解的知识点会豁然开朗。至于主观题部分,我在日常学习中已标记出关键内容,并在考试前一个月集中背诵。肖秀荣的《4套卷》发布后,我不仅背诵了其中的大题,还额外挑选了《8套卷》的部分题目进行补充。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肖4准确预测了四道大题,因此它的价值不容小觑。
考研数学方面:
我是从三月份到四月底专攻高数课本,课后习题很重要,把例题和课后习题做好后高数基础就算不错了,当时我没重视课后习题也导致后来练习真题的时候屡屡碰壁。高数资料我用的是李永乐的全书的高数部分,线代和概率论没看教材,概率论刚开始的时候觉得有点难度(大二的概率课没有认真听)但如果学进去了就觉得是最简单的部分。把上面介绍的资料做了三遍之后(买全书的时候附赠了一本配套练习我也做了一遍,这个不做也行)就到了十月底中,从十月中到十二月初专攻真题,我做了将近20年的真题,最好每天一套,看着时间做,一定要训练做题速度,把不会的或者不确定的标出来,最后对照答案批改得出分数,并把不会的题目所涉及的全部知识点对照着之前的资料再复习一遍,所有的真题做完一遍之后然后再做第二遍。注意留着近两年的真题在考试前几天练手,12月之后最好再把之前的基础部分的定义笔记啥的重新记一下,有能力的可以做模拟题,我用的是张宇的最后四套卷,这个难度挺大的。另外,我也买了660题,里面全是选择和填空,但是做了一点儿觉得太难就放弃了,因为实在是没时间,建议11月份之前有时间的同学可以做一下,对选择填空帮助很大。着重强调一遍,一定要打好基础,别急着做真题,大纲上要求的知识点必须必须全掌握了,千万别漏掉任何一个,哪怕你觉得不可能考的,这是血的教训。
考研英语方面:
强调下作文,作文30分,有大小之分。在这里说说作文模板一事,个人认为背模板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只是针对自己写的远不如模板套出来的同学。如果你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模板当然只是个废物。个人愚见,大多数人还是需要背模板的,先背背模板,积累一些好的词汇,好的句子,好的表达,最后自己多写写,最好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把模板适当改改,比如替换替换单词,糅合几个句子。这样你的作文即便不能出彩,但也能保证不拖后腿。总而言之,尽用模板,不如不用,别太依赖模板,要灵活一点。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微观经济学,理解供求关系的基本原理至关重要。你需熟练掌握价格机制如何在市场中调节资源配置,以及消费者行为和生产者决策的经济模型。特别是效用理论、成本理论和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等内容,这些都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也是考试的重点。
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则需理解和应用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就业与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关键概念。特别要注意的是宏观经济模型,例如AD-AS模型和IS-LM模型,它们能帮助分析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政府的调控手段。
世界经济部分会考察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的内容。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到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再到开放经济下的货币与财政政策效应,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了解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模式和全球经济问题,如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也是备考的重要部分。
学习理论经济学综合,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阅读教科书是基础,但仅仅依赖教材是不够的。我会推荐使用各种经济学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阅读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文章或研究,或者关注当前的经济新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做大量的习题和模拟试卷,帮助你熟悉考试的形式,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复习过程中,构建自有的知识框架也很重要。尝试用自有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这样既能检验理解程度,也有助于记忆。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巩固所学,避免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