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岩土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起初购买了大纲,简略地浏览一遍便耗到了9月底,这时我才开始边听课边记笔记,清晨也会抽空翻阅。大纲初次阅读无需过于细致,毕竟耗时颇多,主要是重温高中知识并初步理解。记得笔记越积越多,压力也随之增加,但到了9月底,大纲看完并配合着做了1000题后,解题速度提升,紧张感也减轻了。一开始不必急于求成,多数人都在同一时期起步,关键是要每天都专注地学习。1000题从10月开始做,单选与多选同时进行。11月则专注于回顾1000题的错误题目,并提炼出关键知识点。至于《精讲精练》,我没有全部看完,因为它太厚重,且公共课程的要求并不算太高。接下来是八套卷和四套卷。我只做了八套卷的选择题,由于时间紧迫,大题部分就未涉及。四套卷我留到最后两周才动手,考试前四天才开始背诵大题,直到考前一天,我才勉强背完一套半,真是背到泪水涟涟。第一轮背诵结束已近晚上11点,再过一轮已是午夜12点。我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强,如果你易感到焦虑,建议提前准备。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决定考研成败的关键。我从考研开始到结束从没有停止过。我所用的资料:李永乐复习全书,李永乐660(选择填空),李永乐400,所有年份的真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真题、全书、660题,大家一定要动手做,不能只看不做,这是数学大忌。还有就是做题同时思维一定要发散,例如用到了某个定理,你可以把定理在脑海里过一遍,在联想一些与定理有关的经典例题,此定理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等。在跟老师上完基础课以后,你会感觉数学是一个逻辑整体,各个章节之间都存在很大的联系。这是我一直遵循的:勤动手,多动脑,联想思维。还有就是我要说一下,数学的公式建议不要去刻意背它,我是从来没有刻意背过任何一个公式:多动手,多动脑,多联想。天天接触的东西,自然而然的就会到你脑袋里去。最后说一句做题要仔细,特别一个比较难的题,你花大力气总算做出来了,最后却没化简,在填空题里这就不划算啦!一定要当心啊,这一点我就是你们的反面面教材!全书。660大家一定要反复做啊!
考研英语方面:
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约涉及5000个词汇,扣除中学至大学四六级的基本词汇,仍有约3000个需要掌握。初期初次记忆单词时,每日应规划3至4小时专心学习,每天新学100个,同时回顾约300个已学词汇。此阶段的关键在于速度,无需关注发音或拼写,因为考研笔试并不考察口语和听力,只需看到单词时能大致回忆起其主要含义就算达成目标。推荐利用手机应用来背单词,这样系统会自动帮你规划每日的学习与复习内容,既高效又便捷。对于自律性较弱的人来说,选择一本主流的单词书籍,并自我设定每日的学习计划也是不错的选择。通过首次词汇学习,你的词汇储备会有显著提升。
第二次记忆单词时,最好结合全面复习,在阅读中加深记忆,特别是那些频繁出现的重要词汇,尤其是它们的不常见含义。第三次复习时,需持续强化之前难以记住的重要单词和多义词,以巩固记忆。到了11月中旬,考生们应开始关注写作部分。小作文可以整理10个应用文模板,而大作文通常分为三段,你需要为每个段落构建写作框架,考虑文章的立场(正面赞扬或负面批评),每段话的数量,开头如何引入,如何展开论述,怎样提出政策建议,以及如何表达个人见解等。这些都需要你自己归纳,否则仅依赖模板,写出的文章可能会显得僵硬无生气,评卷老师也会感到不悦,分数自然就不会高。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结构力学A的核心在于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这包括力矩平衡、剪力图和弯矩图的绘制、结构静定与超静定问题、影响线的概念等。这些都是基础,也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础。我在学习时,会凭阅读教材和做习题来不断深化理解,并尽量做到每个概念都能用自有的语言解释清楚。
掌握计算技巧至关重要。无论是梁的内力分析,还是位移法、能量法的应用,都需大量的计算练习。我建议使用习题集进行反复训练,尤其是那些经典的例题和历年真题。对复杂的结构,学会如何简化模型,找出关键节点和截面,这是提高解题效率的关键。
再者,理解结构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也很重要。例如,自由振动、强迫振动、阻尼效应等内容,虽然在初试中占比可能不大,但在研究工作中却经常用到。这部分内容需结合物理现象去理解,多做一些实际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加深理解。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习结构力学的一个好方法。尝试设计一些简单的结构模型,凭实验验证理论计算结果。这种直观的方式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
我要强调的是,学习结构力学A不仅仅是学习公式和计算,更重要的是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面对复杂的问题,需有条不紊地分析,理性地判断,这在以后的科研生涯中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