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土木水利考研经验与复习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身为文科生,我对政治并未投入过多精力,最终成绩还算过得去。遵循前辈的建议,我选择了几本业界知名的政治辅导书籍,包括教育部大纲解析、风中劲草的核心知识点、肖秀荣的1000题、真题解析、8套卷、时事与政治以及4套卷,还有任汝芬的4套卷。大约在9月20日左右,随着红宝书的发布,我开始了复习之旅,每天阅读两章节,并配合1000题练习。
在9月至11月期间,我专注于选择题训练,真题中的选择部分也进行了演练。完成第一轮学习后,我结合风中劲草的知识点和1000题的错误题目,快速地进行了第二轮复习,因为近年来选择题的趋势更加灵活,常从不起眼的细节中设题,所以我特别注意了每一个知识点。
接下来是肖秀荣的各种模拟题集,包括时事内容,尽管分数不多,但通常较为简单。至于大题,不必过于焦虑,12月份开始集中背诵,主要是掌握答题模板,多背诵就能逐渐掌握答题技巧。个人认为任汝芬的4套卷质量一般,但肖秀荣的8套卷和4套卷非常好,特别是大题,务必全文背诵。20题虽篇幅小巧,同样值得一试。
考试首日,由于太过紧张,我犯下了将正确答案改成错误的愚蠢错误,这让我十分懊悔。对于大题,应清晰列出要点,如果记不清楚,可以适当发挥几句,因为阅卷老师没有太多时间细看每一道题。大家都说政治是一门短期内投入产出比高的学科,多背诵总是有益无害的,所以建议尽早开始政治复习。
考研数学方面:
我在过完课本后会再过一遍笔记,默写各章的逻辑框架,这样会使得数学的每一个考点你都很清楚。千万要记住数学打好基础很重要。数学第一轮我是看课本、做课后题。最近两年数学出现了变难的趋势,倒不是考试范围扩大很多,而是计算量增加,对于一些数学思维要求提高,比如说分类讨论。虽然很多课后题的形式并不能直接拿来当做考题,但是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巩固很有帮助。对于不定积分那部分,高数课本后边的课后题几乎包括所有常用的解题方法,有一定难度,第一遍做很多都不会。但是如果能沉下心来好好研究课后题,第二遍再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有很大提升。此外,对于一些原函数的记忆,不要太拘泥于比较常见且较为简单的公式。由于其他的内容相对于高数较少,我用的是本科教材,对于具体书目就再推荐。《核心笔记》我买的时候只有复印版,虽然出版时间早,但是难度比较符合现在的考试,对于考点的把握也不错。可以作为第二轮的巩固。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背单词,我准备考研的时候买了红宝书背单词,但是这辈子真的没完全坚持背单词成功过…这次坚持的算是最长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背了半本,到考研的时候基本忘没了…在我看来这样背单词效率其实挺低的,到后来我是做阅读的时候把不认识的单词全都勾出来,对完答案一个一个标出来,做完的阅读题没必要再做了,把标识的单词连同句子再读一遍就可以,高频词没做几篇你就会发现了,很容易就记住了,也很容易应用。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结构力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它涉及到力的平衡、结构的变形、应力应变关系等多个核心概念。对这些基础理论,需深入理解,不仅仅是死记硬背。例如,了解“弯矩”、“剪力”、“轴力”的物理意义,能帮助更好地解析实际问题。
掌握计算技巧。结构力学中的静定分析、超静定分析以及影响线的绘制等都需一定的计算能力。我建议大家多做题,凭大量的习题训练来熟练掌握各种解题方法。利用MATLAB或类似的软件进行辅助计算也是个不错的选,它帮你节省时间,更专注于理解问题的本质。
再者,重视实验和实例分析。虽然结构力学主要基于理论,但实际工程中的案例分析同样重要。比如桥梁的荷载分布、建筑物的抗震设计等,都能帮助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我经常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实际案例去思考和理解理论。
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绘图技能。结构力学中常涉及复杂的几何形状和受力状态,好的空间想象力能够帮助你更直观地理解这些问题。清晰准确的绘图能力是解决结构力学问题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手绘还是使用CAD软件,都要做到规范且迅速。
团队合作和讨论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方式。与同学一起探讨难题,碰撞出新的思路,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