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机械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不用过早复习,第一阶段,我从八月份开始,买了肖秀荣的知识点精讲精练和1000题。从马原开始学,刚开始是很难的,哲学、资本主义原理这一部分很难理解,老师讲的还不错,会举很多例子理解上没啥问题。第一遍的时候不要刻意去背或者记什么,看完精讲精练去做1000题,用铅笔做。第一遍看下来大概花了一个半月。第二阶段,我从十月份开始转入第二遍复习,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又看了一遍精讲精练和1000题,把所有的错题知识点用陈述句的形式抄写在笔记本上,重点翻看。同时老师带着进行了毛概相关会议和史纲时间轴等的梳理。第三阶段,十一月份的时候,肖秀荣出了一本命题人考点预测(背诵版),个人觉得信息量还是挺大的,每天晚上都会看,大约两个小时,同时开始做真题。第四阶段,十二月份出了任四、肖八,这时候的选择题感觉跟1000题的风格不太一样,很有做真题的感觉,仍然把错题用陈述句的方式记录在笔记本上。肖四非常重要!!大题会有原题,大家一定要仔细看看。我是从考前两周才开始背问答题的,个人觉得试卷上的答案不太好组织,没有一个明确的主线,是可以看之前说的考点预测中的问答题,整理出主线和自己喜欢的答题模式。老师最后会出很多答题模板,他那种答题思路也可以借鉴。
考研数学方面:
我将这个科目分为了三个阶段复习。首先是在五月初劳动节后启动考研正式复习,直至七月中期,我完成了第一轮复习,包括阅读课本并解决课后习题。由于初期自学感到困难,随后我开始专注于复习全书。由于第一次详细研读了课本,我看全书时虽然不觉得太难,但错误较多。我记得在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正确率并不高。与老师的多次交流中,他们一直鼓励我说这是初学者普遍的情况,让我渐渐有了信心。我以稳定的速度逐章深入学习全书,每个问题都亲自计算,确保不仅会解,而且能解对。原计划45天内完成第一遍,但实际上延迟了一周。我想强调的是,全书的难度比真题略高,但它设计得很好,想要在数学上取得理想成绩,全书至少需要看两次。九月结束第一遍全书后,我开始了第二轮,持续到十月中期,同时完成了660题。这些题目侧重于概念理解,易出错且有一定难度,完成并吸收它们对后期冲刺非常有益。从十月下旬起,我每两天完成一套真题,到十一月初完成了大部分(保留最近两年的作为最后模拟)。然后花一周时间整理并消化错误。十一月下半月开始做模拟题,起初难度较大,让我受挫,但连续几次后逐渐适应。模拟题完成后,我回到全书和真题,构建知识框架,并进行了最后的两套模拟试题。关于时间规划,我建议大家根据自己的进度调整。最初每天大约用一上午学数学,后期减少到三小时,到了十一月下半月,可能只剩下两小时左右,因为政治复习占用了一些时间。总的来说,课本复习一次,全书三次,真题两次,模拟题一次,每次之后都需要留出时间来反思和巩固不足之处。
考研英语方面:
我参考的是唐静的《拆分与组合翻译法》,这本书包含了历年的真题,并且解析十分详尽。由于我早期的主要任务是记忆词汇,压力不大,所以我提前开始了翻译的学习。从四月中旬起,我每天手动翻译过去一年的五句试题(跳过最近三年的),然后比照书中的解析校对,并自我反思,找出个人的弱点和常犯的错误,从而逐渐理解考研翻译的基本要求。到了八月,我进行了第二轮翻译训练,特别针对易错部分加强练习。到了十一月底,我启动了第三轮翻译,这时我对之前的题目和正确译文已相当熟悉,于是我主要集中在攻克错题上,尤其是那些我个人经常出错的地方,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错误的地方需要反复琢磨和修正!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普通物理”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物理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的基础知识都是构建后续理论的基石。例如,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会直接影响到你对动力学问题的解决;对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的深入理解,是掌握热力学系统行为的基础。对每一个概念,我都尽量去理解和记忆其本质含义,非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记忆层面上。
多做题、做真题。物理学科重在应用,只有凭大量的习题训练,真正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我推荐《费恩曼物理学讲义》和《普通物理题集》,这两本书的题目涵盖了各种类型,既能巩固基础,也能提升解题技巧。深大的历年真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复习资料,凭它们了解学校的出题风格和难度。
再者,重视实验和物理模型的建立。物理不仅是理论推导,更是对实际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我会尽可能地把所学的理论应用于生活中的实例,比如用光的波动性解释彩虹的形成,或者用电磁理论解析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这种实践性的思考,不仅能加深理解,还能提高兴趣。
定期回顾和总结。我习惯每天复习前一天的学习内容,每周做一次全面的知识梳理,将新学的知识点与已知的相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种方法帮助我在脑海中建立起清晰的物理图像,也使我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能快速找到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