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考古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政治复习不必过早启动,十月开启完全合适,真的。关键在于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我用的是四本教材,包括真题集、大纲解析、考试分析以及序列二。能在这个科目上拿到这样的分数,我认为已经相当理想了。如果想高效达成目标,参加辅导班是个好主意,完成序列二的练习,选择题就能做得相当接近正确答案了。这比起埋头苦读那些厚实的辅导书籍,性价比高得多。我的学习方法是先通读全书,按科目逐一攻破。说到主观题,我要强烈推荐一位教师——肖秀荣。听说他在2007年的预测题目中覆盖了考研的79分,虽然我没核实真实性,但2008年的最后四套题确实很准,五道主观题都能在其中找到相关线索。不过,根据实际考试情况,我想建议后来者以考试分析为主要参考,背诵考试分析要比记忆那些浓缩版的二十天二十题轻松得多,那本精简版大概只有二十页不到,而标准答案正是来自考试分析。由于时间紧张,我只看了四五遍考试分析,没有来得及背诵,所以主观题得分不太理想。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开始得比较早,因为我基础比较差,六级考了好几回才擦线过。我开始做的是基础阅读,词汇是借的图书馆的考研英语乱序版,每天都坚持背,下雨我会去找个亭子,有的时候我会中午下午也去,但中午下午并没有像早上那样贯彻到底。我的词汇大概过了五六遍吧,期间我还用过星火得词汇,都是按单元来,这里推荐方法是你先简单列个任务表,每天必须完成几个单元,这一轮几周之内必须搞定。一定要实事求是,任务不要太重,也别规划得太少。当你完成第二遍第三遍时,你就会小有些成就感,单词书不可过于依赖,但我觉得有个系统的学习单词的工具辅助你学英语是很好的。另外呢,你们可能也了解到了单词放在文章段落里背更不易忘记。然后说说阅读吧,我得阅读理解是先把94到04年的题一篇一篇的做了两轮,大概一轮有个五六十篇吧,每篇文章先不要查生词,在尽量少得时间里先把答案给出来,写在空白处,做完一篇对答案,然后回过头来查生词,理解句子,段落,篇章,这里提醒下,题目本身如果你做的是真题,那就好好研读,如果你做的模拟题,那可以不用那么认真,整个过程中我用了极少量的模拟题(张剑编的),大部分还是临考是做的,模拟题不规范,而且我觉得偏难,不过今年的英语题确实好难,和我认为的模拟题简直如出一辙的难,做题的时候那是想放弃的心都快有了。主要抓好阅读和词汇就差不多啦,如果你不放心到七月份把作文和翻译,新题型,完型都看看,没坏处,我是到了十月份月份之后才放很多精力在作文翻译,新题型上的,特别是作文,说实话,我觉得有点晚了,因为到后期模考,感觉这几样都好恼火阿。
考研专业课方面:
考古学是一个涵盖广泛的历史科学,它涉及到人类历史的各个时期和地区。在复习中,我将重点放在了对全球主要考古遗址的理解上,如埃及金字塔、中国的殷墟、希腊的迈锡尼等,深入理解每个遗址的文化背景、发掘过程和重要发现。考古学理论和技术也是关键,包括地层学、年代测定法、遗物分析等,这些都需扎实掌握。
博物馆学的部分,我主要关注的是博物馆的历史发展、功能定位、策展理念以及展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对现代博物馆的角色和作用,我进行了深入探讨,了解其如何作为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平台。我还特别注意了国际博物馆协会的伦理准则,这对理解和应对实际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学习方法上,我采取了“理解+记忆”的策略。对理论知识,我会先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凭做笔记和画思维导图来强化记忆。对案例和具体遗址,我会尽量将其与相关理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我也会定期进行模拟试题的练习,这有助于检验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熟悉考试的题型和节奏。
实践操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各类博物馆,观察展览设计,思考我是策展人会如何安排。我还积极参与了一些线上或线下的考古研讨会,这我有机会听到专业人士的观点,扩大了我的视野,也提升了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