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从十二月直至考试前夕,我把半天的时间用于复习政治,以往则是每晚投入两至三小时。关键在于领悟其核心理念,并串联起各个论述的主要论点。在最后的十五天里,我购买了两本精简版的小册子,分别是28道题目和中挺的关键考点预测。我以为小巧的资料易于掌握,以为足以应对考试,但实际上记忆是个大工程。在最后一周,我还添购了任汝芬和肖秀荣的最后四套模拟试卷。毫无疑问,红宝书是最权威的参考资料,应尽可能多地研读。如果感觉基础薄弱,可边阅读边做选择题,肖老师的1000题是不错的选择。对于时间紧张的学生,风中劲草是一本值得考虑的教材,尽管存在一些错误,但它结构分明,利于背诵。至于主观题部分,通常分数差异不会太大,后期的冲刺课程已经绰绰有余。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本科是数学专业的,可是我学得不好,并没什么用,开始时也是一脑袋浆糊。。。数学差得上半年一定要多花时间,暑假之前尽可能看完一遍,第一遍看得很慢很慢,做了全书,也做了张宇的十八讲九讲九讲,我脑子比较差,只能靠多做题弥补,暑假看得第二遍,因为之前看书有了些基础,再加上专题和提高,进步挺快的。九、十月做了张宇的1000题,,从一开始抓紧,后边就不吃亏了,,十一之后背文科的东西也会轻松些。1000题到后边没做完就开始做真题了,真题也是张宇的,02年之前的真题都是一口气能做几套做几套,,十一月份就是剩下的真题一天一套,晚上还加一套市面上的模拟题,十一月下旬真题第二遍,各种模拟题,一直到考试前一两周吧,真题做了两边,市面上数学的模拟题差不多都做过了,注意把错题标出来,,十二月份基本上就得做做错题了。。。数学考得还可以,都是做出来的,,多做题啊!
考研英语方面:
本人英语基础很差,四级才460分,而且考了两次(汗。。),第一次复习考研时是从3月份开始,当时先开始背单词,绿皮书一共50个unit,前期一天背一个,8点到12点,花的时候比较长(用的是艾宾浩斯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了解一下),等背完第一遍后开始做真题,从04年开始往后做,每天也只做一篇阅读理解(精做),我认为只有精做才能提高,那么怎么样才算是精做?我的方法是做完一篇后,对完答案,把不会的单词全部挑出来记录,并学习(不只是记住意思,还要知道词性和用法),然后开始笔译原文,逐句用笔翻译在纸上,刚开始笔译是痛苦的,翻译出来的句子自己都恶心,但是不得不承认,只有痛苦才能提高,这个方法贵在坚持,我初期词汇量估计只有三四千,等笔译完04年到15年的真题后,基本达到八九千,等考试前期已经过万了。笔译完一遍真题后,可以回头继续做真题,不要以为真题做了一遍,你就会记住答案,觉得没有意义,事实上,你第一遍看不懂的单词句子,学习后,第二遍做时,依然看不懂,甚至第三遍也看不懂,所以真题一定要反复做,至少做两遍。至于作文,我想说的是,如果是英语大神那尽管再考前准备几条思路即可,但是如果英语一般,一定要背作文,大小作文都要本,至少各背10篇,实际上每年考的作文看似根本不同,但本质上还是具有同质性的,所以真题作文的参考价值相当大,尤其是教育部每年公布的范文,一定要学习!因为这就是人家阅卷老师认可的作文,作文就应该这么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从10月中旬开始背作文,20篇范文来来回回背了三四遍经典句子,达不到脱口而出,起码也是信手拈来了。
考研专业课方面:
集成电路基础是一门涵盖电子学、半导体物理、电路理论等多个领域的综合学科。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你需深入理解晶体管的工作原理,包括NPN和PNP型BJT以及MOSFET的工作模式。这些基础知识构成了集成电路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复杂电路设计的关键。
电路分析是另一个重要部分。要学会运用KCL(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KVL(基尔霍夫电压定律)解决复杂的电路问题。熟悉放大器的分析方法,如共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放大器的特性,以及运算放大器的应用,这些都是集成电路设计中常见的工具。
再者,数字逻辑设计也是集成电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并能熟练应用各种基本逻辑门电路,如AND、OR、NOT、NAND、NOR等,以及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
模拟集成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原理也需关注。了解CMOS工艺流程,理解版图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如何进行功耗优化,都是这个科目中的重要知识点。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理论学习要扎实,但也要凭实际操作来加深理解和记忆。例如,使用电路仿真软件如Multisim或LTSpice进行电路设计和仿真,这样既能直观地看到电路工作状态,也能帮助你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
,做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量的习题练习帮助你熟悉解题思路,提高解题速度。特别是历年真题,它们往往能够反映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是你备考的宝贵资源。
团队学习和讨论也很有价值。你和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互相讲解,这样的互动过程不仅增强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