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电子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花的时间很少,跟我文科生背景有关系,好多都是高中政治和历史的内容。我当年高考成绩很好,苦读了高中三年这些东西真的背的滚瓜烂熟,即使记得不是很清楚但稍微看看基本上有数了,所以我也没花太多时间,经验不足以全面推广。我没有完整看完大纲,那个排版简直让人抓不住重点。政治我从11月中旬开始看,我的方法是大概扫了一遍肖秀荣的知识提点后自己拿一张大白纸,开始按照年代顺序捋提纲,时间+事件+影响意义,不记得的就看大纲,这样半默半记。我花了一个星期时间做完肖秀荣的1000题,做完之后大概还看了两遍,肖秀荣的命题人知识提点(这个里面有提纲,可以在他的基础上自己填充内容,我觉得很好,方便记忆),后期就是背肖秀荣的5套卷,还有培训班的题集和资料,时政基本够了。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高等数学的过程颇具挑战性,有时难以理解某些概念,但我专注于掌握实用的定理和解题技巧。我会把这些要点记在笔记中,并在几天后尝试凭记忆应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即使忘记了解题步骤,我也会坚持重试,不断循环,直到彻底掌握。经过这样的努力,第一次通读全书时感到毫无难度,做题变得轻而易举。
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经常包含一些非常有用的推论,在解题过程中极其便利,所以我特别注重熟记它们。我花了将近两周的时间完成了660题,但由于当时重点放在专业课程上,考试日期临近,每天只能挤出两个小时左右,导致做题过程较为匆忙,缺乏深入的反思与总结,未能充分发挥其价值。真题我是一天一套,主要是由于时间紧迫。
然而,前期的大量练习使我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大多数题目我都能够熟练应对。因此,在面对真题或各类试题时,我能迅速解答,在实际考试中也能顺利完成所有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对我来说,英语是个棘手的挑战,因为我在语言学习上并无特别的天赋,特别是对英语不太感冒。早在四月,我就开始着手准备英语,预见到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整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在四到六月间,重心在于记忆词汇,这是最根本且至关重要的一步,可以说词汇贯穿于整个备考期间。我选择了红宝书作为单词书籍,厚厚的版本我反复背诵了三遍,之后则转为使用小巧的便携版,每天都坚持背词。起初进度可能会较慢,大约每日投入两个小时来背诵单词,此时可以结合早期的历年真题来实践,务必珍视这些真题,并适当做一些黄皮书的阅读训练,不必过于关注正确率,重要的是积累词汇。确保每天至少完成两篇阅读理解。其次,到了六月至十月,我已经基本掌握了大部分单词,因此这个阶段的重点转向阅读理解,但单词复习仍需每日进行,约需四十分钟。建议每天下午专心做一套真题,仔细剖析每一道题目,不容遗漏任何一个单词,还要弄清楚其中的长难句。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精读并背诵一些经典真题阅读会有很大帮助,实际上这也正在提高你的翻译技能。最后,十一月至十二月,每天只需花二十分钟左右回顾单词,每周完成一至两套真题以保持手感。随着考试临近,每天专注于一两篇阅读理解足矣。此外,别忘了练习完形填空、翻译、新题型,以及提前准备热点话题的写作,可以找同伴互相批改,同时背诵几篇优秀的范文,构建出属于自己的作文模板,效果更佳。
考研专业课方面:
普通物理涵盖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量子力学等基础知识。在我看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首先要建立起对物理现象的直观感知。例如,在力学部分,需理解牛顿三定律,并能运用它们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现象;在热学中,分子动理论和热力学定律是核心,要学会如何凭温度、内能等概念去描述和预测系统的状态变化。
电磁学部分,麦克斯韦方程组是灵魂,它揭示了电场、磁场与电磁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对物理电子学尤其重要,因电子设备的设计和运行都离不开电磁场的理解。至于光学,从几何光学到波动光学,再到现代光学,不仅要理解光的本质,还需能够运用傅立叶光学分析和设计光学系统。
量子力学是物理学的里程碑,它的引入打破了经典物理的框架,为理解微观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薛定谔方程、波函数和不确定性原理是关键,需深入理解和应用。
学习普通物理,除了课本知识,实验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帮助直观感受物理规律,增强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多做习题和模拟题,不仅能巩固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解题技巧,这对应对考试至关重要。
我建议大家积极参与讨论,无论是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还是与其他同学的交流,都能深化理解,激发思考。定期回顾和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这对长期记忆非常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