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与环境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是在教育部门公布考试大纲后,大约九月份开始复习政治的。首先,我会根据大纲粗略通读,了解大致的考试内容。接着,我结合肖秀荣的1000题与徐之明的渐进式习题进行操练。对于徐之明的题目,我在每个章节学习完毕后立即完成,以巩固新学的知识点。至于肖秀荣的题目,我会间隔一段时间再做,以此检测我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将错误题目标出,反复练习。进入十一月,我开始关注论述题,使用肖秀荣的小册子(似乎是名为知识点背诵的资料),初步背诵并回顾1000题和渐进题中的大题,以熟悉常见答题模板。随着时事热点的出现,我开始跟进热点学习。到了十二月,各种预测卷纷纷出炉,我选择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同时也购买了历年真题,了解一下过去几年的试题类型和大题的答题模式。今年,肖秀荣的四套卷成功预测到一道原题,其他题目也有一定的涵盖。不过,政治得分的关键在于选择题,论述题较为主观,只要有合理论据,通常都会得到分数,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标准答案。
考研数学方面:
我对数学的复习投入最多,源于从小就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复习过程中,我逐渐感到其他科目的学习像是在受苦,而解数学题则成为一种乐趣。如果时间允许,我推荐首先阅读教材。我尝试过粗略浏览,但发现自己难以集中注意力,于是转向使用复习全书,并在遇到困惑时回头查阅教材。初次研读进度较慢,每天仅能完成十几页。我还购买了660题,尽管只是选择和填空,但我发现解答起来相当吃力,这让我备受挫败,最终选择了放弃。第二次复习后,我意识到选择填空的重要性,于是再次拿起这本书,然而仍然进展困难。我只能借助答案,记录下我不熟悉的方法。很多题目都有相似之处,一旦掌握了方法,难度就降低了。接着,我挑战了400题,难度颇高。起初做模拟题,我首选400题,但它依然让我受挫。于是,我转向真实的试题,发现它们不仅简单,还有规律可循。通过不断做真题,整理错误,找出知识盲区,然后回到复习全书寻找答案。这样,400题对我来说也不再那么艰难了。最终,我在数学上的成绩还算满意。
考研英语方面:
因为我前期的复习效率不算高,原定的10月开始背作文的计划也没有得到实行,所以直到考前一个月才开始看作文格式、背模板,不推荐我的这种冒险做法。就我有限的经验来说,多研究历年英语一、二的作文真题还是很必要的,仿写或直接背优秀范文都可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水文地质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比如,了解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过程,掌握含水层和隔水层的概念,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地下水的流动。这些基本知识构成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
熟悉并掌握水文地质图的读取和解析技巧。这些图像是研究地下水系统的重要工具,能够帮助直观地理解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凭大量的练习,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再者,水文地质学中的地下水动力学是考试的重点。需理解并熟练运用达西定律来计算地下水的流速和流量,对非稳定流问题的理解也不可忽视。这部分需一定的数学基础,但只要掌握了核心公式和解题思路,就能逐步攻克。
水资源的评价和管理也是考试的一个重要部分。需理解不同评估方法,如水量评价、水质评价,以及如何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策略。这部分内容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学习,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实验和实地考察在水文地质学的学习中占据重要地位。凭实验室的操作和现场的观察,更直观地理解地下水的性质和行为,这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