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对于政治复习,了解知识点是必要的,但我初期侧重于分析历年真题的选择题,从中提炼出常出现的误导选项,因为这些常常被用作迷惑考生的工具。至于主观题,我仅概览了答题技巧和构思方法。大约在10月中旬,我才正式启动深入的政治复习,特别是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后期,我把重点放在了肖秀荣编写的模拟试题上,每道题我都仔细研读,并记忆了一部分。结果在最终的考试中,我发现很多题目都在我复习的范围内。
考研数学方面:
我的学习习惯是在阅读教科书之后再做习题。完成高等数学两本书的学习后,我会开始攻读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节的开头部分是对基础概念的回顾,这可以算作二次复习。这段时间主要专注于这本指南,耗时颇长。完成后,我又回归课本进行全面梳理。接着,我用历年真题来检验自己的水平,通常选择上午时段来做题,因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数学部分也是在早上。我会在A4纸上写下答案,以保持试卷整洁。做完后,我会在错误的题目旁边标记答案页码,但不在真题上涂写,这样下次重做时能更专注。完成一套真题,检查答案,深入分析错误原因,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初次接触真题时觉得容易,却无法取得高分。一方面是因为许多题目在复习指南中已见过,对我而言不再是新鲜题目;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心态过于轻松。做了十年的真题后,我开始了新一轮复习,再次浏览教科书和陈文灯的书籍,但这回速度快一些,因为有些内容我已经很熟悉了。遇到不解的题目,我喜欢查阅资料,如果还是不懂,我会请教老师。有时问题简单,老师的点拨就能让我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我认为这种方式比直接看答案更有益。由于我对考研的决心坚定,所以我从不给自己偷懒的理由。到了备考后期,当我几乎无法集中精力时,就会翻阅课堂笔记,仅关注解题思路,不做完整的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学习英语是个持久的任务,我自认为在这方面并不擅长,因此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来复习。首先,我专注于背诵词汇并归纳近义词、反义词及同义词,同时做历年试题(不查阅词义,只做题后核对正误)。接着,我完成了80篇阅读理解和40篇完形填空。进入第三个阶段,我每日精读一篇真题阅读,逐句翻译到笔记本上,随后做题,对照答案后,我会针对翻译错误的句子重新解析并在本子上记录,同时收集生词和重要语句。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它让我有机会练习翻译、阅读,记忆单词,并为未来的写作积累素材,我觉得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到了第四步,我按照实际考试的时间安排,每天完成一套或半套真题,纯粹以检测复习成果为目的。即使反复做题,仍有错题出现,这就需要深入反思错误原因,防止重蹈覆辙。此外,我开始准备作文部分,对每个主题都进行了个人总结,小作文用模板,大作文则独立撰写,特别优秀的句子会被我着重记忆。我认为,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英文句子才是高质量的表达,因此在写作时我尽量避免过多复杂的从句。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基础概念是关键。高分子化学主要研究的是高分子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的关系以及聚合物的化学性质。高分子物理则更侧重于研究高分子的物理性质,如分子量分布、结晶性、玻璃化转变等。这两部分都需对基本的化学反应机制、聚合机理以及各种物理现象有深入的理解。比如,链增长理论、终止反应类型、自由基、离子型聚合的区别,以及高分子链的熵效应、链段运动等,这些都是基础且重要的知识点。
实验技能的掌握也很重要。高分子的合成往往涉及到实验室操作,如控制温度、压力、反应时间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性质。分析高分子性能的方法,如GPC(凝胶渗透色谱)、DSC(差示扫描量热法)等,也需熟练掌握。实际操作能够帮助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再者,案例学习是深化理解的好方法。凭阅读相关文献或者案例,看到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发、现有材料的改性等,这将使学习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
持续的复习和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定期回顾笔记,做相关的习题和模拟试题,帮助查漏补缺,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尤其在临近考试的时候,模拟真题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它能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