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复习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9月20多号收到书后打算从马原开始看,看了几页发现不仅看不进去而且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重点。于是开始找辅导班,马原部分我基本放弃了大纲,然后做相应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后期大概只完整的翻过一遍大纲解析。刚开始复习毛中特的时候特别喜欢听老师讲课,会讲很多毛爷爷的故事,然后看大纲做1000题,做1000题的时候我都是用铅笔做题,对过答案以后把错题的答案擦掉方便后面重做,这样完成了政治第一遍的复习。因为觉得自己马原复习的还不错,所以第二遍复习直接跳过了马原从毛中特开始,每天看1-2章的毛中特再看1-2章的近代史,同时把之前1000题里的错题重做一遍。完成第二阶段的复习就差不多到12月了,最后阶段主要以看肖秀荣时事小册子、研究真题、做背预测卷为主,市面上比较热门的预测卷上的选择题我都做了一遍(大部分都不像真题的感觉啊,不过就当巩固知识点了),然后按模块把近十年的真题选择题做了一遍,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照着大纲查漏补缺,这样差不多又过了一边大纲。考前也最好看一下真题里大题的解析,知道答题的套路。因为时间不够用,只背了一套肖四就上考场了,但今年的大题我也差不多都用肖四上的答案套上了。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复习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先看书后做题,当高数上下册看完后就开始做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的前半部分还是基础知识总结,顺着复习,相当于二遍吧,那段时间都是做复习指南,好像做完花了好长时间。做完以后就又复习了一遍课本,整理一下脉络。然后拿真题试试火,我数学一般都是上午学,因为考研数学是上午考,我抽出上午两个小时做一套真题,找张A4纸把答案写纸上,因为我不爱在书上画,做完后对答案,把自己错的在答案的题号上画记号。别在真题上画,那样下次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的。一套真题做完,对一下答案,再研究一下错误的原因,一上午也就没了。第一次做真题时感觉很简单,但是就是得不到高分,一是因为真题很多题在复习指南中都见过了,对于现在的你已经不是新题目了。二是因为你的状态很放松。做了10年的真题以后我就又开始下一轮的复习,又把教材看了一遍,陈文灯的书翻一遍,这次就比第一次简略了点,毕竟有些你已经很熟了。做题时不会的知识点就喜欢翻书,把相关的知识点都看一遍还是不会,实在不行了问老师。有的时候题目很简单,老师一指点你就懂了,而且记忆深刻。我觉得比看答案好的多。因为考研志在必得,所以我不给自己任何偷懒的机会。最后冲刺的时候基本看不进去了,就拿之前上课的笔记翻翻,不想做,只看解题思路。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是我投入时间和精力最多也是准备最充分的一门课。对于这门课,我觉得背单词和多做阅读是成败的关键。考研词汇量要求比较高,单词记忆应该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我当时买了本词汇记忆书,我觉得这本书的好处是内容比较生动鲜活,彩色印刷有插图看着也不累,每天坚持看两个单元,多看几遍益处很大。阅读我是先做了黄皮的那本考研英语阅读150篇基础篇,刚开始不要太快,坚持每天都做,保持状态在有了一定基础以后再精读考研英语阅读真题并把每一篇都翻译一遍,再分析几遍,分析真题要达到的目标是不光知道每一题每一个选项为什么选这个答案而且要知道其它三个选项哪儿错了并分析考研阅读选项设置的共同点。对于作文,我只有一点,千万要自己做模板别用现成模板。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至关重要。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和选的学科,无论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个体决策,还是宏观经济学的国家政策,都需牢牢把握供求关系、边际效用、机会成本等核心概念。这些基础理论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基石,要花费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和应用。
掌握模型构建和分析技巧。经济学中,模型是解析问题的关键工具。例如,供需模型、消费者行为模型、生产者行为模型等,这些都是需熟练运用的。在复习过程中,不仅要理解模型的构造原理,还要学会如何按实际情况调整和应用模型,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
再者,重视案例分析。理论知识需结合实践来深化理解。凭阅读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看到经济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我经常查阅各类经济学期刊,寻找与课程相关的实证研究,这对提升我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非常有帮助。
,不要忽视数学和统计学的应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往往涉及到大量的数据分析,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的知识会频繁使用。扎实的数学基础对理解和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定期自我测试和讨论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我习惯定期做模拟试题,检查自有的学习进度,并与同学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能检验我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又能凭他人的观点拓宽思路。
在备考过程中,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同样重要。合理规划时间,确保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压力。学习是一个持久的过程,需耐心和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