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热能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在复习的过程中,政治的内容毕竟多而且杂,自己看很容易没有条理,陷入看一遍忘一遍的痛苦之中,有老师带着学会好很多的。大纲也不一定要买,可以选择肖秀荣的辅导讲义,这个有一本就行了,都是换汤不换药的东西,但是风和肖八肖四是必须要买的,至于时间安排我觉得是不可以晚于9月中旬的,前期熟悉大纲内容,做习题就可以了,大题这段时间可以不看,每天时间不宜过长两个小时,因为我时间太紧大纲到了思修就不看了,直接看的风,后期主要看风丛劲草(多数内容需要背下来的),这时候大纲当“词典”使用,肖八肖四要非常认真的做,肖四是重中之重,临近考试市面上会有很多模拟题什么的,有多少就做多少,最后把肖四全部背下来就可以了。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是关键,对于每个备考数学的人来说,都应将主要时间投入其中。必须投入大量时间来理解概念和通过练习来巩固知识,要以解决问题的心态面对,因为并非每年的数学考试都如2017年那样简单。考虑到教育部在2016年和2018年设置的难度,我们不能排除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我没有选择张宇的教材进行复习,可能是因为觉得某些部分稍显困难,我选择了李永乐和王式安的全套书籍,还附带一本同步练习册和660题集。初次复习就围绕这些材料展开。
重点不在于做多少题,而在于质量。我在7月至10月间将全套书和习题集各看了一遍,每道题都做了两次,接着完成了同步练习册的所有题目。进入10月至11月,我专心攻克了660题中的选择题(尽管名为660题,实际上将近1000题),大约500题,它们设计得很精妙,我做了两遍。填空题部分我觉得较为繁琐,就没做,但我建议有能力的话还是完成,这对巩固基础很有帮助。到了11月至12月,我专注于2000年至2016年的考研真题,全部做完并深入研究错误题目。最后的几周,我购买了张宇的八套模拟卷,并做了最近两年的真题,以保持解题状态。
我个人认为,对我能力提升最大的阶段是在刷李永乐660题和历年真题时,那时我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解题节奏。考研数学的题量相当大,共有9道大题。我按照顺序解答,这取决于个人习惯,但关键是建立并保持自己的解题节奏,切勿盲目跟从他人,考试中突然改变策略是不明智的。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从七月起着手攻克历年真题阅读,从2005年起一路推进至2019年,主要采用何凯文编写的书籍,他的解析深入浅出,远胜张剑的版本。最初阶段,每日仅解构一篇,错误率大约控制在四篇阅读中犯四次错。完成之后,我会标注文中陌生词汇,并仔细研究每个问题的答案解析,整个过程往往耗时数小时。每一道题都需要细细琢磨,毕竟考研英语阅读的难度在于,即便全文理解透彻,也可能选错答案,关键在于解析的思维过程。随着时间推移,我开始尝试一次性解决四篇阅读,起初确实感到吃力,尤其是到了第四篇时,大脑疲惫不堪。但逐渐地,我习惯了这种强度。到了复习后期,即使是像2010年那样难度较高的试题,我也能稳定保持每四篇错两个,偶尔错三个的成绩。无论是模拟还是正式考试,我都推荐先做阅读部分,因为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做阅读,一旦大脑疲劳,可能会影响阅读理解,降低准确性。
考研专业课方面:
我认为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至关重要。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基础涵盖了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等多个领域,这些领域的基本概念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比如热力学中的热力学第一定律,流体力学中的连续性方程,以及传热学中的傅里叶定律等,都是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的核心知识点。我会建议大家在初期阶段,花时间把这些基础知识打牢。
理论联系实际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理论知识虽然重要,但将它们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更能加深理解。例如,研究热电厂的工作流程来理解能量转换的过程,或者凭分析空调系统的运行原理来理解热交换的概念。这种实践性的思考和应用帮助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使其更容易记忆和理解。
再者,做题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无论是教材后的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需反复练习。对每一道题,不仅要找出答案,还要理解背后的解题思路和涉及的知识点。定期进行模拟测试,以适应考试的时间压力和答题节奏,这对提升应试能力很有帮助。
团队学习也很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角度会带来新的启示。遇到难题时,共同探讨往往能更快找到解决方案。
保持好的学习习惯和心态也必不可少。每天定时定量的学习,避免临时抱佛脚,保持冷静和乐观的心态,自己,坚持到底,这是我在整个备考过程中最大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