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语言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经验与复习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8月中旬我启动了政治复习计划,主要是为了逃避枯燥的阅读,期望通过老师的讲解增添学习的乐趣。起初,我采用的方法是一天阅读一章《精讲精练》,紧接着完成相应的一章《命题人1000题》,并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点融入其中以强化记忆。那时我在《精讲精练》上做了大量标注,不过后来几乎没再回顾。国庆假期结束时,我已经完整地过了一遍政治内容,然后倒序开始做《命题人讲真题》,专注在选择题上,并了解大题的出题模式,特别是对马原部分,需要理解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材料。接着我开始了第二次刷《1000题》,集中精力于重要章节,并开始阅读《风中劲草》。拿到《肖八》后,我首先做选择题,如果时间允许,也会浏览一下大题。同时,《形势与政策》也成为我的关注点。到了后期,我会利用用餐和午休的时间重温之前做错的选择题。最后阶段,我拿到了《肖四》,全力以赴地做选择题,拼命背诵大题。
考研英语方面:
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英语考试至关重要!在词汇积累的基础上,必须通过练习来提升。我初次备考时,从9月份起,集中攻克了1997至2004年的阅读题两遍,接着是2005至2012年的真题四遍,以及2013至2018年的阅读一遍作为后期自我检测。第二次备考期间,同样是从9月开始,我精研2005至2012年的真题三遍,并完成了2013至2016年阅读一遍。通常,我会安排一天完成两到三篇阅读。初次备考时,我投入大量时间于英语学习,而第二次则有所减少。阅读的第一阶段是解题,随后查阅并记录所有不熟悉的词汇,与单词书同步记忆;第二阶段则是全文翻译,包括题目和选项都要动手写下;第三次再做题,分析错误原因,揣摩命题思路。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核心在于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发展规律。我认为关键是要把握住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四大板块。语音部分,要掌握音素、音节等基本概念;词汇部分,要理解词义、词源和词汇变化;语法部分,要深入研究句子结构和句法关系;语义部分,要探讨词语的意义及其变化。理论知识掌握后,结合实例分析,如各类语言现象的解释,能帮助深化理解。多阅读语言学名著,如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提升理论素养。
“中国语言基础”则更侧重于对中国古代语言文字的了解和掌握。这包括甲骨文、金文、小篆到隶书、楷书的历史演变,以及古汉语的词汇、语法特点。对文字部分,需凭大量的图片资料去辨认和记忆;对古汉语,熟读《诗经》、《楚辞》等经典,理解其语法特征,如动词的体貌系统、虚词的用法等。学习古汉语词汇,建议使用《康熙字典》等工具书,逐字逐句研读,积累实词和虚词的古今异义。
在学习方法上,我坚持每日定时复习,将新学的知识点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做笔记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你在整理思绪的加深记忆。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是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工具,定期进行自我检测,找出薄弱环节并针对性地加强。讨论和交流也很重要,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互相启发,共享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