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科学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科目的复习通常在后期阶段展开,进入11月中旬后,需要逐渐提高对该科目的学习时间,从初期的一到两小时提升至每日三小时。此时,重点应放在大量练习选择题上,因为这部分占了50分,包括16道单选题,每题1分,总计16分,以及17道多选题,每题2分,合计34分,它是决定政治成绩的关键。特别是多选题,要想取得高分,必须在这部分稳定发挥,达到35-40分是比较理想的分数,当然分数越高越好。我当年选购了肖秀荣的《冲刺8套题》,每天都模拟完成一套选择题,大约耗时30分钟,然后自我批阅。遇到疑惑之处,我会立刻查阅《风中劲草》或《大纲解析》来深化理解。同时,我也重新温习了之前做过的《1000题》。这时市场上会出现一些关于时事的辅导材料,推荐购买一份,以便了解本年度的重要事件。这样的选择题强化训练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在七月底至九月中旬左右,我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两门课程,尤其是采用了同济版教材。在此过程中,我也完成了书后的所有习题(这些习题耗时较长,可以选择性地做一些)。此外,我还仔细阅读了李永乐和李正元编著的复习全书,由于我的细致研究,进展可能较为缓慢,而且我仅通读了一次。
考研英语方面:
从三月初开始,一完成每日任务便立即休息,并别忘了标示进度日期,这会让你感到实实在在的成就,看着单词本上积累的日志会很有满足感。当你初次背完词汇,就可以着手做阅读理解了。确实如此,无需过于在意语法规则等细节,只需专注于词汇与阅读,反复练习,其余一概不论。计时做阅读,逼迫自己在一小时内完成,至多允许额外十分钟,若耗时超过八十分钟,意味着考试时可能会时间紧迫。初期的成绩可能不尽如人意,我当初只能答对六个(微笑表情),每次做完后立即校正,简单浏览错误部分,深入分析则留待次日。关于阅读真题,仅需做历年试题即可,保留近两套作为最后的模拟测试。首先独立完成一篇,记录不熟悉的词汇,然后全文翻译,接着对照翻译再次解题,比较两次的答案,最终核对正确答案,根据你的翻译找出答案不同的原因,或是为何正确,为何错误。如此坚持翻译大约十几篇文章,你的翻译技巧和阅读理解能力都将大幅提升。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基本性质和行为。包括晶体结构、相变、扩散、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等基础知识。晶体结构的学习,要深入理解晶格类型、晶胞参数以及晶向和晶面指数的计算,这对理解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至关重要。相变部分则需熟悉固态相变的各种类型,如固溶体、金属间化合物、马氏体转变等,并能应用到具体的材料系统中。
扩散和力学性能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对扩散,需理解扩散机制,如Fick定律、扩散系数及其影响因素,这对预测和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演变有重要意义。至于力学性能,弹性、塑性、韧性、硬度等特性及相关的测试方法是必须熟练掌握的,它们直接决定了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再者,热学性能的学习不能忽视,包括比热容、热膨胀、热导率等,这些都是评价材料热稳定性和热管理能力的重要指标。热处理工艺的理解和应用也是材料科学基础的重点之一。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以理论结合实验的方式进行。理论学习时,尽量理解原理,不是死记硬背公式。凭做习题来巩固知识,提升解题技巧。实验环节则帮助直观感受材料的性质,增强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利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深化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还发现,阅读科研论文也是提升理解的好途径,它能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拓宽视野,也锻炼了文献检索和分析能力。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也非常重要,这样及时查漏补缺,保持知识的新鲜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