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理论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科目的复习通常在后期阶段展开,进入11月中旬后,需要逐渐提高对该科目的学习时间,从初期的一到两小时提升至每日三小时。此时,重点应放在大量练习选择题上,因为这部分占了50分,包括16道单选题,每题1分,总计16分,以及17道多选题,每题2分,合计34分,它是决定政治成绩的关键。特别是多选题,要想取得高分,必须在这部分稳定发挥,达到35-40分是比较理想的分数,当然分数越高越好。我当年选购了肖秀荣的《冲刺8套题》,每天都模拟完成一套选择题,大约耗时30分钟,然后自我批阅。遇到疑惑之处,我会立刻查阅《风中劲草》或《大纲解析》来深化理解。同时,我也重新温习了之前做过的《1000题》。这时市场上会出现一些关于时事的辅导材料,推荐购买一份,以便了解本年度的重要事件。这样的选择题强化训练持续约一个月的时间。
考研数学方面:
在这个提升阶段,主要目标是提升数学技能和解题能力,以符合考研的标准。我仔细研读了三本书:陈文灯的《数学复习指南》的高等数学篇,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复习讲义》,以及姚孟臣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例题精讲》,每本都精读了三次,并且做了详细的笔记,特别针对关键难题进行了深入解析。同时,我全力以赴地完成了李永乐的《经典400题》,之后又对其进行了深度剖析。对于做错的题目,我也专门收集并进行了反思和整理。进入12月,我逐渐减少了在数学上的学习时间,通常上午8:30到11:30会专注于第二次做数三真题(按章节进行),同时复习全书或强化自己弱项的部分。每周我会严格按照考试时间进行两次模拟测试。在考试前,我已经完成了第二轮真题训练,并再次浏览了全书。最后的一周,我主要回顾了重要的公式和定义。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学习心得分享:重视词汇积累。从七月持续到十二月末,我每天都会投入时间记忆单词。接着我会通过阅读来巩固。实际上,我几乎完成了张剑的全套英语阅读练习册。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标注出陌生词汇,并结合考试大纲进行深入背诵。据我体验,英语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起初可能会频繁出错,但大约完成80篇文章后,就会逐渐找到感觉。读完每一篇文章,我都会再回顾一次其结构,理解它是总分总的形式,还是先贬后褒等手法。掌握这些写作技巧对考研答题非常有益。词汇扎实,阅读流畅,完形填空部分自然也能应对自如。此外,作文部分建议多背诵一些优秀范例,大约30篇左右就能达到熟练程度。到时写作时定会文思泉涌。英语复习方面,我或许最有发言权,因为我并未做过大量习题,连近20年的真题都没能全部完成一遍。尽管如此,我所付出的努力仍然换来了相当满意的成绩。
考研专业课方面: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模型,如AD-AS模型、IS-LM模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等。理解这些模型的关键在于把握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利率如何影响投资,政府支出如何影响总需求等。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也是重要的部分,需深入理解储蓄投资决定论、新古典增长模型以及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波动理论。
对中级微观经济学,重点则在于市场结构和消费者行为分析。供需理论是最基础的,要能灵活运用到各种市场形态中,如完全竞争、垄断、寡头等。消费者选理论,包括效用最大化和预算约束,是理解消费者行为的基础。厂商理论,特别是成本和利润最大化,也是必须掌握的。博弈论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对分析市场竞争至关重要。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构建清晰的概念框架。每一章学习完后,尝试自己画出思维导图,将主要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可视化。大量的练习题是必不可少的。凭做题,你更好地理解理论,并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是宝贵的资源,凭反复演练,熟悉考试的风格和难度。参与讨论和小组学习也十分有益,不同的思考角度和问题解答方式能帮助你拓宽思路。
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经济学的热情和好奇心同样重要。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行为无处不在,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经济学的魅力远超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