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环境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导
考研政治方面:
七月份我几乎没有阅读书籍,注意力难以集中,偶尔会关注一些政治动态。今年的政治教育开始展现出改革的初步形态,虽然考查的重点依然相同,但考试方式有所转变,更接近于高考的形式,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而非单纯的记忆。因此,牢固掌握政治知识点(特别是关键词如主旨、关键点、立足点等)是基本要求,同时需要进行联想、理解和感受,做到融会贯通,尤其是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对于重要知识点要深入思考。跟随肖老师的步伐学习政治至关重要,他的题目最能体现考研的真实水平,近年来他在考研分析题上的预测准确率极高。例如,2014年内参命中四道大题,最后四套题又猜中三题;2015年内参和最后四套题各中一道大题,同时选择题也有几题命中。在考研冲刺阶段,风中劲草提炼的知识点需要大量背诵。对于其他的政治模拟试题,分析题可挑选部分练习,选择题则可用于手感训练,不必过于纠结。选择题应多加练习。此外,可以适度做些政治真题的选择题,重点在于分析解答的角度和步骤,设想如果换作自己会如何回答,哪些知识点会被忽视等,自我提问以梳理解题思路。最后四套卷固然需要背诵,但不能完全依赖押题,掌握答题技巧才是最稳妥的方法,这样在考场才能应对自如。
考研数学方面:
从七月起,务必启动全面复习!我对某些人的观念不太感冒,他们强调反复阅读某本书或刷了多少次题。数学不是光看就能掌握的,必须亲自实践,一步一个脚印,坚决避免查阅答案!我总共对全书进行了三次演练,初次尝试可能会感到缓慢艰难,很多问题都解答不出,但这无妨,你应该做好标记,以便下次能迅速定位未解的难题和知识盲点。标记具有关键意义,它影响你的后续复习规划。例如,打上√代表完全不懂,?表示因粗心犯错,※则意味着你可能只掌握了部分知识或需再次温习。每一次重读都要有价值,避免重拾书本时已忘记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哪些已经熟练,这样可以为第二次复习节省时间并突出重点。第三次研读全书时,并非逐题重做,而是专注于常犯错或难以解决的题目类型,进行再练习和总结。遗憾的是,尽管如此,最后仍有少数题目未能彻底理解。完成全书的第三次梳理后,我就把它当作词典使用,遇到陌生知识点时随时查阅。最后两个月,我专心攻克李永乐的历年真题和模拟题,模拟真实的考试环境,每天早晨预留三个小时,一整套一整套地做,并深入剖析不解之处,直到完全领悟。
考研英语方面:
暑假期间,我专注于真题训练,初期仅集中于阅读理解,一次解决四篇文章,限定在一个半小时内并对照答案检查。对于新题型、作文、翻译和完形填空,我计划按照时间表,在九月底以前加强练习。王江涛的作文书是我推荐的选择,至于新题型和完形填空,通过自我实践加上老师的指导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主要的重点仍是2007年至2019年的英语阅读理解真题,方法依旧,但这一阶段需更加细致,控制好答题时间,避免耗时过长,尽力扫除词汇障碍。每篇真题都应认真对待,遇到生词要深入记忆,如果可能,尝试翻译全文,并且重复做题以加深理解。单词是英语学习的根本,因此需要定期复习。特别要熟记的是那些历年真题中频繁出现的词汇,最好是边做真题边建立自己的单词本,按出现频率进行分类管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环境学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环境问题、环境保护政策等多个方面。在复习时,你需对这些基础知识有全面的理解。比如,理解地球生态系统的基本运作机制,掌握环境污染的主要类型及其来源,以及它们对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对环境问题部分,重点关注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水体污染、土壤退化等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影响及防治策略。这部分需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各种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和解决的难度。
在环保政策部分,要了解国内外主要的环保法律法规,如中国的环保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等,以及国际上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这些不仅要在理论上掌握,还要能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读。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采用“理解-记忆-应用”的三步走策略。先凭阅读教材和相关文献理解知识点,凭做笔记和绘制思维导图来强化记忆。凭做题和模拟试题来实践应用,检查自有的理解和记忆是否准确。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学习也很重要,这样深化理解,也能锻炼批判性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关注最新的科研动态和新闻事件,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会答题更具深度和广度。
在面对复杂的环境问题时,保持对环境的敬畏之心,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是学习环境学的根本动力。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会有些艰难,但当你真正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无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