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九月一号开始复习政治。我把红宝书(即大纲解析)这本书当小说似得,津津有味很仔细的看了两遍多,每一遍配合做肖秀荣的《1000题》,看一节大纲解析做对应的习题,最好用铅笔做,因为肖秀荣的1000题题目质量挺好可以把不会的再做一遍。对于一些理科生或者政治基础不是特别好的小伙伴那么你的政治可能要稍稍花点功夫多看看大纲解析圈重点段和知识点去记忆和理解。十月份风中劲草出来后,我放下了红宝书,因为实在太啰嗦了,考试嘛,还是要抓重点。每次做1000题都要在答案附近把自己上一次做错的选项写上去,下一次看的时候可以加深印象,错误率会大大降低。我的1000题扎扎实实地这样做了三遍。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这门学科,既充满成就又可能带来挫败感,要求学习者具备深入探究的精神,保持冷静,并且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断复习和自我检查。从9月初开始研读教材,到了10月20日转而投入历年试题的练习,平均每天解决三四套题目,其余的时间则用于整理错误并重温相关概念。我完成了30年的全部真题,如果时间紧迫的话,从近几年的开始做起也是可行的,早期的试题相对较简单,与当前的难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模拟题,我并未投入太多精力,印象并不深,直至考前几日,我仍在回顾真题中的错题。我的推荐是以真题为核心,彻底理解掌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成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适量做些模拟题以提升水平。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应确立个人的解题策略,专注于在考试中快速攻克关键题目。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朱伟老师的《恋练有词》还是蛮推荐的。这本书单词都是历年真题中按照出现频率排序的,同时带有相应的真题例句,可以提高自己盲目背单词的效率。建议尽早着手开始,一天看一个单元就可以,不然吸收不了。我从三月初开始《恋词》的学习,也有些收获。到了9月10月,开始准备英语作文,用到的资料主要是王江涛和朱伟。最开始背诵所有的文章,背熟了之后就要自己为自己设立主题,自己组织语言来写作。其实所谓的“自己组织语言”,也都是之前背过的文章里的语料所拼凑成的一篇新的文章,这也是之前背诵的意义所在。但不是硬拼硬凑,必须通顺符合主题,同样需要自己的加工。在初期不要盲目的押题,和相信所谓的押题,静下心一点点的背,到最后可以自己挑几篇重点文章着重背诵,这样才可以应对各种意外情况。另外,一定不要在11月份或者12月份才准备作文,一定不要。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统计学原理的核心在于理解和应用。它不仅仅是一堆公式和计算,更是一种理解和解析数据的思维方式。理解概率论的基础,如概率分布、期望值、方差等,是掌握统计学的前提。对这些概念,你需从理论到实例,从抽象到具体,反复推敲,真正领会其内涵。
统计推断是统计学的重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这两部分需你熟悉各种统计量(如t统计量、卡方统计量、F统计量)及其分布,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理解置信区间的意义,学会如何进行单样本和双样本的t检验,以及何时使用卡方检验或F检验,这些都是常考点。
再者,线性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工具,你需熟练掌握线性模型的构建、参数估计、模型诊断和解释。特别注意残差分析,它是判断模型是否合适的关键。多元线性回归、岭回归、Lasso回归等拓展知识也是不容忽视的。
学习统计学,切忌死记硬背。理解并掌握背后的逻辑,比每一个公式更重要。凭做题来巩固理论,但要避免陷入题海战术,应选有代表性的题目,深入思考每一步的含义。实践操作也非常重要,利用R或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分析,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统计方法,也能提高实战能力。
阅读经典教材和研究论文也是提升理解的好途径。比如,"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Learning" 和 "The Elements of Statistical Learning" 这样的书籍,都能提供深入浅出的讲解。
团队讨论和教授指导也是非常有益的学习方式。你和其他同学一起探讨难题,也向导师教深奥的概念,这样既能激发思考,又能及时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