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生物与医药考研经验与备考诀窍
考研政治方面:
我认为关键在于考前一个月的冲刺,提前太久准备可能效果不明显。但这并不意味着前期可以完全忽视,书籍仍需阅读,习题也要做,只是不必投入过多的时间。政治科目与当前时事紧密相关,每道试题都有其时政背景,因此在复习后期,学生们需要具备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要充分利用辅导老师的指导,保持对新信息的高度敏感,到最后阶段着重记忆重要知识点,我们这一届考生算是相对幸运的,由于事件繁多,所以在扎实看书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利用最后一个月的时间。后期会出现很多预测题的资料,这些都是重要的参考点。然而,仅仅依赖这些是不够的,自我全面理解仍是必不可少的。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辅导书:复习全书、历年真题、660、400题。我三月份到五月份先把高数课本看了一遍,习题做了一遍。从五月低开始下午或晚上时间看一章视频,学习一章复习全书,这样循环渐进到八月的时候(好像),才把复习全书做了一遍。复习全书是个好东西,内容很全,但复习全书只学习一遍意义不是太大,因此我第一遍结束之后立即开始第二遍,到最后上考场前好像弄了两遍多,第三遍只是把自己前两遍圈出来的题重点看了一下。历年真题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我11月份开始做的历年真题,从99年开始,晚上抽出3个小时,严格按照考场上的标准要求自己,一套一打分,感觉效果还不错。660我只做了一遍,个人感觉题目有点偏,但很有利于把基础打牢。400题我先把第一套做了测试了一下,当时自信心备受打击。400题我只把选择题做完了,我觉得没有复习到一定程度,千万别轻易尝试400题。数学一定要多做题,并且要反复回顾以前的知识点,我把复习全书当成教材使用,把前面的知识归纳部分记忆了好几遍。数学同样需要记忆。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背单词这项任务并无太多热情,初期购买了红宝书,却未能完成任何一单元的学习。随后我发现,我并不擅长通过传统的词汇书来记忆单词。于是转向使用朱伟的《恋恋有词》,设定每日午后攻克一个单元,总计30个单元,正好能在一个月内完成一轮。关键在于持之以恒,次日早晨用半小时重温前一天的学习内容。在此推荐一个小技巧,即在第二天早上复习时,备个小本子记下那些你不熟练的单词、短语和知识点,附上中文释义,不认识的单词也可抄录,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定期回顾。我选择在第三天默写这些内容,以加深印象,找出自己的弱点,以便下次重点关注并反复练习。同时,十二月开始,我会滚动复习之前的句子和作文,并不断翻看单词,保持对它们的熟悉度。
在这个阶段,我正式启动阅读训练,涵盖了从2008年至2019年的历年真题,每次做2至4篇文章,务必确保事后进行深入总结,彻底理解每一篇文章。由于真题需要多次实践,预计在考试前会做3至4遍,具体计划可按个人情况调整。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结构化学和表面化学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领域,理解和掌握它们是备考的基础。
热力学主要涉及能量转化和系统状态的变化规律,理解熵、焓、吉布斯自由能等概念以及它们与反应方向的关系至关重要。动力学则侧重于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的研究,掌握Arrhenius方程和碰撞理论是基础。
电化学主要研究电荷转移的过程,要理解电解质溶液的行为,熟悉电池电动势的计算。结构化学关注分子的内部构造和性质,如VSEPR理论、杂化轨道理论等,这些是解析分子构型的关键。表面化学探讨的是物质在界面的特殊行为,对吸附、催化等现象的理解必不可少。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取了以下方法:
1. 理解原理:物理化学强调逻辑推理,深入理解每一个概念和定律背后的物理意义非常重要。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公式上,应尝试自己推导,这样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2. 做好笔记:整理出自有的知识框架,将各章节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有助于复习时快速定位和回顾。
3. 解题训练:定期做练习题,特别是历年真题,检验理解程度,也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遇到难题,不妨多角度思考,或者查阅资料,甚至与同学讨论。
4. 实验结合:条件允许,参与相关实验会更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够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
5. 定期复习:物理化学知识点繁多,定期复习巩固记忆,防止遗忘。我通常会在学习新内容前先回顾旧知识,确保知识体系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