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法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主观题方面,需要背诵的一般分两类,一是书上的知识点,通过前期复习应该已经知道了哪些是主观题的重点;二是一些名师的考前模拟试卷,我用的是任汝芬的《序列之四:最后四套题》和肖秀荣的《命题人终极预测4套卷》。10、11月时,很多考研机构就出了模拟试卷,一般叫8套卷、10套卷之类,这些试卷的选择题可以做,主观题其实没必要做,因为有不少都是前几年的旧题陈陈相因。我说的那两本书都在12月中旬出版,不要以为它出版得太晚、最后时间来不及就不买了,越是后期出版的书越能体现当年的时事政治,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基础复习。如果有的同学有余力,能把这些模拟题先自己做一遍再背,效果会更好。我就做了一小部分,后来时间紧就没再做,直接背了。有消息说肖秀荣的比任汝芬的押题更准,因为任汝芬的试卷出版稍微早点,考研命题组也看到了,就会有意避开那上面的题;而肖秀荣的试卷出版在命题结束后,和真题相合的可能性大些。
考研英语方面:
我对英语有着特殊的喜爱,而且我的英语水平也不错。在解决数学问题的间隙,每天抽出两个小时沉浸在英语阅读中,对我而言是一种乐趣(这可能是少数人的体验)。我坚定地保持每天两小时的英语学习,直到考研前一天都在坚持(考试前夕还练习了两篇文章)。我没有依赖任何如“恋恋有词”这样的工具背单词,而是从1998年的真题开始做起,每次遇到不熟悉的词汇,都会记录在一个笔记本上,并且确保每天都有时间复习这些词汇。我认为这样能把握住考研的核心词汇,做得越多,就越能识别常出现的词汇和易混淆的词。闲暇时,我会默默诵读已经做过的文章,像读故事一样,借助情境来记忆单词,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强化方法。毕竟,足够的词汇量是英语的关键,否则阅读会让人感到无比困扰。接下来是语感的培养,有人问我如何定义语感,我自己也难以言表,只能靠领悟。大概就是面对复杂的句子,你可能无法立即准确翻译,但凭借语感,你可以大致理解其含义。尽管模糊,但在面对选择题时,你的理解足以帮助你做出正确的选择。为了提升语感,我不停地阅读,反复地阅读,直到我能迅速处理那些对许多人来说棘手的长难句。做题时,不必过于纠结细节,关键在于做对,而后再深入分析。通常,我会花费四十分钟完成两篇阅读,随后用一个半到两个小时整理新词汇并逐句翻译全文(这是必须要做的,偷懒只会让你后期付出代价)。我从五月份就开始限时做阅读,每篇不得超过18分钟,实践证明这对我是合适的。因为真题数量有限,如果每篇都耗时半小时来精研,未免浪费了宝贵的练习机会。我每天投入两小时学英语,如果你觉得不够,可以增加一小时,但不建议超过四小时,毕竟数学也需要足够的时间。
考研专业课方面:
法学综合一通常涵盖民法、刑法和宪法等内容。民法的学习,重点在于理解法律关系、物权、债权、合同法等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刑法则需掌握犯罪构成要件、刑事责任、刑罚制度等,理解和运用刑法原则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宪法部分,要深入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能。
对法学综合二,主要涉及行政法、经济法、国际法等领域。行政法的重点在于行政行为的效力、行政程序、行政救济等方面,经济法则需关注市场竞争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企业法律责任等,国际法则涵盖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和国际经济法,需理解国际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如国家主权、平等互利等,并能分析解决跨国法律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首要的是系统性阅读教材,构建起完整的知识框架。每读完一部分,都要尝试用自有的话复述出来,确保真正理解。做笔记是很好的辅助工具,整理出每个主题的关键点,方便复习。再次,案例分析是法学学习的重要环节,凭分析实际案例,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条文。定期进行模拟考试,既能检验学习效果,也能适应考试节奏。
利用网络资源也是很有帮助的,许多学者的研究论文、司法解释、判例都是宝贵的资料。积极参与学术讨论,与同学或导师交流,能拓宽思路,提升对法律问题的深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