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国庆假期买的政治书,也在这时候报名的考研班,书买的就是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还买了大纲红宝书,这一本我翻都没有翻开过,个人觉得看精讲精练配合着做1000题就行了。十月份把政治过了一遍,每天大概看两个小时。我政治基础很不好,高中是理科生,而且真的很不擅长答政治题,就是我会写很多很多,但是貌似都写不到点子上。主要看选择题。1000题第一遍做完就像什么都没做一样,我第二遍才开始总结错题,整理选择题错题对我来说很有用。我比较后悔应该第一遍做的时候就整理,第二遍整理完已经12月了,来不及再过第三遍,就只能不停看错题本。主观题我完全就是背四套卷,考前一个星期才开始的,希望大家考前两星期开始吧,因为比想象中多很多。我就是想着,不就是四套卷子嘛一周肯定背得完,但是我直到考试入场前一秒还在背…
考研数学方面:
请勿忽视数学的任何一个科目,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如今愈发关键,不认真对待可能无法取得理想成绩。建议基础知识稍弱的同学尽早参加辅导班,优先选择一对一教学,视频课程的效果往往有限且耗时。其次,适量练习是必须的,但质量优于数量,题目无限,反复操练效果不佳的题目以求透彻理解。再者,尽早开始做历年试题,不必受他人影响,十月中旬起就可以着手,至少要做两遍,否则后期会感到紧迫。真题通常较为基础,无需预留模拟题,尽可能全部完成,尤其是近期的试题更需深入总结。第四点,数学解题的感觉至关重要,直到考试前一天都应持续练习以保持状态。后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并维持这种感觉。张宇的四套卷和八套卷,以及李永乐的6+2都可以尝试,多样化的题型有助于提高应对难度的心态。十二月份,回顾基础笔记,熟记公式,并通过模拟题保持解题手感。最后,考场上的心态极其关键。
考研英语方面:
关于英语,我想分享一下我自身的经验教训。今年的英语考试中,高分者众多。由于长时间未完整地做过一套试题,我在时间管理上犯了大错。我首先着手写作,起草后又花70分钟抄到答题卡上,接着仅用了10分钟匆匆完成了完形填空。阅读部分更是仓促,最后一道几乎是半猜半答的状态。阅读理解C篇和翻译部分,我更是感到手足无措,交卷后心情低落到极点,甚至考虑放弃次日的专业科目考试。考虑到我的答题情况,最终得了70分,只能说勉强过得去,我能做的只有感激命运和运气了。
因此,我强烈建议在考前的几天,务必按照真实的考试时间来完成一套完整的题目,无需立即核对答案或估算分数。你应该专注于了解自己在每个部分所需的时间,并在此时间内提升答题效率。作文不必打草稿,但可以为关键句、逻辑架构和难写字词简略列出大纲,直接在答题纸上书写,确保字迹清晰工整。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部分,理解供求关系是基础。供给与需求理论不仅解释了市场价格如何形成,也揭示了个体决策如何影响市场。深入理解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决策模型,如效用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原则,对分析市场现象至关重要。市场竞争模式,如垄断、寡头、完全竞争,也是必考内容,需清晰把握其特点和效应。
宏观经济学的重点在于宏观经济指标的理解和运用,如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等。IS-LM模型和AD-AS模型是我备考时特别关注的,它们帮助理解利率、货币供应、总产出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经济增长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也是考察热点,需对储蓄投资决定、外部冲击和政策反应有深入理解。
再者,统计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工具。掌握描述性统计,如平均数、中位数、标准差等,能有效解读数据分布;理解概率和假设检验,能进行因果推断;熟悉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测和解释变量间的关系。尤其在实证研究中,R或Stata等软件的操作能力更是必不可少。
在学习方法上,我建议精读教科书,辅以高质量的讲义和笔记。理解并记忆基本概念和公式,但更重要的是能够灵活应用。做大量的练习题和模拟卷,以此来检验自有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关注经济学的实时新闻,尝试用所学知识去解析现实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兴趣,也能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