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自然资源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从八月起着手准备政治复习,购入了蒋中挺的全套教材,浏览一遍后便投入选择题的练习。由于起初过于轻视,我的学习效率并不理想,常常在选择题上失误。无论是阅读还是记忆,务必要保证高效,特别是对于政治而言,初期就要扎实基础,确保记住的知识点在做题时能准确应用,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有效学习。“别怕考研政治,其实它超级简单的”,这句话让我深信不疑,于是我逐步推进复习。对于真题,有人提议留到最后几天再做,我当初采纳了这个意见,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并不明智。临考前几天,我已经被各种模拟卷搞得晕头转向,面对海量题目感到无所适从,以至于真题并未得到充分理解和分析,我只是草草地完成了选择题部分,大题几乎未曾触及。我认为未能充分利用真题是我政治得分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我想告诉各位同学,一定要善用真题,早期深入研究至关重要,了解命题老师的倾向、真题的难度和风格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考研数学方面:
我大一的时候学的高数就是用的自己学校出的,虽然不是很权威但也基本没有错误,用起来感觉比同济的舒服,毕竟自己以前用过,轻车熟路。我复习的时候有个特点就是先看书后做题,包括政治也是这样,习惯而已。当高数上下册看完后就开始做陈文灯的复习指南,每章的前半部分还是基础知识总结,顺着复习,相当于二遍吧,那段时间都是做复习指南,好像做完花了好长时间。做完以后就又复习了一遍课本,整理一下脉络。然后拿真题试试火,我数学一般都是上午学,因为考研数学是上午考,我抽出上午两个小时做一套真题,找张A4纸把答案写纸上,因为我不爱在书上画,做完后对答案,把自己错的在答案的题号上画记号。别在真题上画,那样下次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的。因为你考研做题时也是不经意间的错误。其实这些细节无关重要,只是考研时有些神经质了都,细节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一套真题做完,对一下答案,再研究一下错误的原因,一上午也就没了。第一次做真题时感觉很简单,但是就是得不到高分,一是因为真题很多题在复习指南中都见过了,对于现在的你已经不是新题目了。二是因为你的状态很放松。做了10年的真题以后我就又开始下一轮的复习,又把教材看了一遍,陈文灯的书翻一遍,这次就比第一次简略了点,毕竟有些你已经很熟了。做题时不会的知识点就喜欢翻书,把相关的知识点都看一遍。有的时候题目很简单,老师一提点你就懂了,而且记忆深刻。我觉得比看答案好的多。因为考研志在必得,所以我不给自己任何偷懒的机会。最后冲刺的时候基本看不进去了,就拿老师给总结冲刺资料翻翻,不想做,只看他划重点的题,嘿嘿。
考研英语方面:
先说一些自己英语的教训吧,这次失利在英语图画作文,自己平时练的少,一般就是背作文了,没有练如何从图画中,找最恰当的立意,感觉我的作文立意并不太好。英语做题的顺序,大家应该都有所了解,完形填空肯定是放在最后的,毕竟分值较少,我觉得我考试中只用了最后的三分钟,做完了完形,幸好完形不难,感觉做对了80%左右,所以在最后的时间里一定不要放弃完形,能做多少做多少。阅读是很重要的,我做的时候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阅读效率高些,同时积累词汇是很重要的。有时间的话,可以背背历年真题来增强语感,同时分析语句结构,最好自己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模仿出这样地道的句子,作文自己平时多积累句子,词汇和话题。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理学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经济地理等多个领域。对自然地理部分,理解和掌握地球的物理过程,如气候系统、水文循环、地质构造等是基础。这部分需大量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机制。例如,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不仅要求事实,更要能分析和推理。
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则更侧重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你需了解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理解城市化、全球化等现象对地理空间的影响。这里的学习方法是多阅读,关注新闻,理解各种社会经济现象背后的地理因素。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学会从地理角度去解读这些问题。
再者,复习过程中,地图和图表是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理学的基础在于空间概念的理解,熟练阅读并理解各类地图,如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等,是提高分数的关键。尝试自己绘制和解释图表,加深理解。
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你凭参加实地考察或者模拟研究项目,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比如,分析某个地区的资源分布、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这种实践性的训练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地理学知识。
在具体的学习计划上,我建议定期进行自我测试,做历年真题,以此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保持好的作息,保证足够的休息,以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