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我建议基础一般的同学暑假就要开始看书了,虽然九月十月才出大纲,但是变化不会很大的。然后十月左右开始第二轮,十二月开始密集刷题。建立自己的笔记和错题本。大题不用慌,肖八出来之后开始准备就可以了。大题的要义就是关键词一定要记住,然后能自己串起来就可以。有些同学觉得背起来很痛苦,作为一个考前一天晚上还在背书的人,我给的建议就是理解理解再理解,不要说政治就不需要理解了,写出这些答案的也是要吃要喝的普通人,他们的思维逻辑也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理解的逻辑,从小到大或者从大到小,从上层建筑到底层基础之类的,当你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会怎么思考,这样建立起来有逻辑的框架就会记得比较牢。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方面:主要死磕李永乐老师主编的《复习全书》,我重点时间用在高数部分,因为考研数学中高数占得分值最大,而且线性代数和概率论都属于比较简单的题目,跟着老师一步步学就可以了。三月到六月打好基础。关于教材的话,我觉得适合自己最重要吧,张宇的36讲,题型比较全,难度也足够,会有一点虐。660和1000题大家择一即可,主要是为了查缺补漏,保持手感嘛。真题的话看大家时间安排,时间松就多做几年,时间紧就少做几年,真题还是很简单的,可以增长信心,但也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有时候觉得简单是因为全书里做过很多类型题甚至原题。模拟题也是看大家时间吧,如果心理素质不好,建议不要尝试张宇的,题目难度稍微会大一点,可能会打击自信心,但题型还是不错的。第三,我觉得数学也是需要整理笔记的,因为数学的知识点很多,很散,很多题型也是有套路的,你没有太多的时间去一遍遍的翻自己的上课笔记和全书,因为不论哪个老师哪本书总有你不会的东西,遗忘的知识点。所以大家可以看书做题的时候多做个标记,或者记在一张纸上,标明页码,等书过了一两遍以后把一种类型的整理到一起,考前看这个笔记本就足够了。我觉得这是我自己学习的一个经验吧,二战时合租室友也借鉴过我的方法,确实成绩有很大长进。第四,就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千万不要忽略粗心大意这个问题,保证准确率是很重要的。虽然我平时也很粗心,但经过刻意训练以后,起码考场几乎没有失误,只要做了就几乎都对了。数学大概就这样吧,有需要问的我之后再补充吧。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阅读部分,强烈建议别去做那些模拟题,因为它们的质量堪忧,我尝试了几天后便放弃了。我对真题情有独钟,从2002年起一直做到最新一年,虽然起初难度较大,我没太关注准确率,而是侧重深度阅读,查阅词汇,剖析文章结构和论点,并尝试即时口译。有些同学会选择书面翻译,但由于我起步较晚,大部分时间又投入到了专业课程上,只好选择口译。当我做到2013年的题目时,发现后面的几年我的阅读错误仅限于两道,这让我倍感振奋,于是继续深研真题。大约在11月中旬,我开始学习凯文的写作方法,由于难以记住,后来我调整了一些模板并加以记忆,同时进行套用、模仿和写作练习。如果英语基础不是非常扎实,使用模板通常会比独立创作得到更高的分数。翻译部分我没有特别训练,毕竟考研的翻译难度相对较低。至于完型填空,我一直没找到窍门,所以成绩一般,但今年的完型似乎比以往简单一些。
考研专业课方面:
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涵盖了物理、化学、力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扎实的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复习初期,我建议大家先回顾并巩固大学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这是理解材料性质和行为的基础。
在具体到材料科学基础的内容上,我会特别强调晶体结构、相图、材料性能与其微观结构的关系以及材料制备和加工这几个部分。晶体结构的理解是关键,你需知道各种晶体结构的特点,如何凭XRD等实验手段进行分析。相图则能帮助你理解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的相变,这对设计新材料或优化工艺至关重要。至于材料性能与微观结构的关系,比如晶粒大小、位错、缺陷等对材料强度、塑性的影响,需深入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对材料的制备和加工,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部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掌握。了解常见的合成方法,如溶液法、溶胶-凝胶法、气相沉积法等,并理解其原理,有机会做实验,会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使用“主动学习”的方式,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是要主动思考、提问、解答。例如,尝试自己绘制相图,预测可能的相变;或者设计一个简单的材料制备方案,理解每一步的目的和影响。案例学习也很有效,找一些实际的材料问题去研究,既能提高兴趣,又能加深理解。
一定要重视历年真题的练习。凭做题,你了解到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也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之处进行针对性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