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保险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关于政治学习,无非就是遵循一定的方法。在复习时,我主要依赖考试大纲(就是那个红色封面的)、肖秀荣的1000题、风中劲草资料、历年真题集以及肖秀荣和任汝芬的最后四套模拟题。其中,我侧重于风中劲草、真题和肖秀荣的四套卷。由于我是文科背景,所以在政治上并未投入过多精力。大纲发布后我才着手准备,初期阶段主要是做1000题和研读大纲,做得比较马虎。1000题的作用在于帮助我们理解和掌握大纲内容,很多题目直接从大纲摘录并设计成填空选择题,技巧性不强,用来练手倒是挺合适。
实际上,到了后期,每个考生的政治知识点记忆大同小异,因为关键的时事热点就那么些,无论试题如何变换,都无法脱离这些重点。不得不提的是,肖秀荣的四套卷预测能力惊人,年年都能命中不少考点!尽管我一直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但实际考试后,我觉得适当信赖一些押题也是有益的,哈哈。毕竟,到最后,主观题大家都相差不大,真正拉开差距的是选择题部分,无论是单选还是多选,难度不小,稍有不慎就可能答错。因此,教材仍然是需要认真阅读的。
考研数学方面:
8月下旬开始我数学上午时间不变,晚上时间减少一个小时给政治。开始做660题(强烈推荐),我是上午做660题加改错,晚上刷全书。才开始做这本书上的题时,真的觉得特别扎心,很多关于定义的题都不会,但这本书真的强推。暑假也做了一下汤家凤老师的1800题,可能做完了基础部分,强化的阶段没有做。
考研英语方面:
翻译我用的唐静的《拆分与组合翻译法》。书上有历年真题,讲解也非常细。因为我前期工作就是背单词,负担不重,所以就早早开始了翻译。四月中旬按照每天一年的五句话(除去最近三年),自己认真手写翻译,然后对照书上讲解订正,并总结出自己的不足以及常犯错误,对考研翻译有了初步认识。八月份第二轮翻译,对易错点做重点处理。十一月底开始三轮翻译,这个时候对之前做过的题以及正确翻译已经很熟悉了,就重点关注自己的错题,对自己的一些易错点一定要重点关注,错题要反复去看!
考研专业课方面:
“保险专业基础”是一门涵盖广泛的知识体系,包括保险学原理、风险管理、保险法规以及各类保险产品等核心内容。深入理解保险的基本概念,如风险、保险合同、保险费率的确定等,是打牢基础的关键。我建议大家从最基础的教科书开始,逐章阅读,确保每一个知识点都能理解透彻。
对风险管理部分,需掌握风险评估和控制的基本方法,比如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应用,这是保险精算的基础。这部分理论性较强,但凭做题和实际案例分析,加深理解并提升应用能力。
再者,保险法规的学习不可忽视,特别是我国的保险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这些不仅会在考试中出现,也是未来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凭查阅最新法规,结合案例进行学习,提高法律意识。
至于保险产品的学习,不仅要了解各类保险(如人寿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的特点和运作模式,还要关注市场动态,理解不同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策略。这需定期阅读行业报告,关注保险行业的新闻和发展趋势。
在复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地毯式复习+重点突破”的策略。先全面过一遍所有知识点,按历年真题找出常考点和难点进行深度研究。模拟试题的练习也非常重要,它能帮助你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题型,提升解题速度和准确性。
我还积极参加了学术讨论和小组学习,凭与他人的交流,我能发现自有的盲点,也能从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这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非常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