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国际贸易学考研经验与复习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理论精要》(通称“红宝书”),内容丰富至极,满页文字密集,无明显重点,却构成了基础知识的核心。《风吹劲草》三部曲,出自民间作者之手,品质尚佳,然而其中涉及的深度探讨在实际考试中几乎不会出现。对于文科生自不用说,理科生面对政治题也不应过分执着,以免浪费精力。此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突出考点,并用色彩区分,利于速记,是短期冲刺的理想助手;它包含大量侧重细节的单项选择题。《最后四套题》出自肖秀荣老先生之手,他曾长期担任出题小组成员,预测精准无误。他的试题集是必备的。至于《时事政治》,原书名我已忘却,仅是个小册子。我只浏览了四分之一,而《风中劲草》的知识点则复习了两到三遍,做了一部分习题,但对于最后四套题,我深入研磨多次。在政治科目上,分数损失往往源于选择题,想要提升几分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政治的琐碎知识点繁杂不堪,耗时巨大,实在不划算。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试题颇具挑战性,颇有张宇风格。复习初期,打好基础是关键,要全力以赴地掌握全书中的每一个方法和习题。我选择了张宇的高等数学教程,以及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和全书。每位作者的书籍都有其独特之处,我将李永乐的全书研读了两遍,张宇的高等数学则超过三遍,李永乐的线性代数同样也读了三次以上。十月份起,我开始做四套历年真题,每次得分通常都在130分以上。接着是张宇的八套卷和李永乐的6+2,难度较高,不需要严格按照三小时的时间限制,遇到难题不必纠结,不懂的话可以直接查看答案。每天我还是会抽出一些时间回顾全书。之后,我尝试了张宇的最后四套题,依旧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过今年的实际考试难度也是如此。接下来,我完成了剩余的真题,并且每套只用了两个小时,因为很多题目我在全书中已做过,分数可能不太准确。这段时间,我会专注于错误题目的整理和笔记的复习。最后,迎来了考试。面对大题时,我感到困惑,许多题目无从下手。因此,减少错误至关重要。
考研英语方面:
这个分数我还比较满意。英语是三月份开始的,刚开始就是背单词为主,啃绿宝书,在暑假前大概过了三四遍。五月开始做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感觉比真题难,权当记单词了,他的题目设置没有真题那么严谨,所以错的多少不必深究。暑假我没有回家,留在学校奋战,背单词也转为用APP,利用碎片时间,用过好多软件:知米、扇贝、乐词、不背单词等,我认为知米最好,界面简洁。单词买朱伟的《恋练有词》或何凯文的《1575》挑一本就好,我用的《恋练有词》——直接背,把书按30个部分背,每天早上背一个单元,第二天先复习前一天的,再背当天的,后面也是这样,重在坚持,日积月累。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两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经济学的基础。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个体经济行为,如消费者的选、企业的生产决策等;宏观经济学则关注整个经济系统的运行,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就业等问题。这两部分都需深入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例如供求关系、边际效用、市场均衡、GDP、失业率等。
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和应用比死记硬背更为重要。对每个理论,尝试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凭实例来加深印象。比如,你想象自己是一个企业主,如何按市场需求和成本做出生产决策,或者你是一个政策制定者,如何凭调整利率影响经济活动。
数学工具的应用是经济学的一大特色。你需熟悉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等基础知识,并能运用这些工具解决经济问题。例如,需求弹性的计算,或是使用最大化利润的条件推导企业的供给曲线。
再者,案例分析也是备考的重要环节。阅读最新的经济研究报告,分析实际经济现象,这不仅能帮助你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结合,也能训练批判思考能力。历年真题的练习也不可忽视,它们往往反映了学校的出题风格和重点。
持续的学习和复习是关键。我建议定期回顾笔记,整理思维导图,以便于系统化记忆。积极参与讨论或找同学一起学习,互相答疑解惑,提高学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