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备考要点
考研政治方面:
10.11-11.10:二轮结束这段时间就是再看一遍红宝书,再做一遍1000题,工序基本和一轮差不多,速度可以稍微加快,这次我就做在书上了,因为当时想着时间也不够我做三轮了……这段时间每天分配给政治的时间依旧是3h。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的学习需要大量实践,尤其是通过做题和模拟试题来提升,切勿因难度而退缩。记得有些同学觉得张宇的题目过于复杂便避而不做,但事实上,这些难题更能检验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自己在11月底才开始接触张宇的题目,之前并未使用他的学习材料,但这并不影响解题。完成他的8套题,我能获得110到140分左右,至于4套题,分数较低就不再赘述,不过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关键在于计算过程繁琐,题目设计巧妙,常常设有陷阱。因此,我个人认为尝试张宇的题目是十分有益的,有助于找出知识盲点,同时并不会远离基础知识。坚实的根基会让你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进行模拟测试时,务必设定严格的时间限制,并尽可能完整地写出解题步骤。如果感到时间紧迫,可以选择几套题目专门进行定时模拟,以营造真实的考场氛围。在我看来,真实考试(除了16年和17年,题量较大)应在两小时内完成,对于模拟题,也应力争在两个半小时内解决自己会的部分,这样正式考试时就不会感到太大压力。多做题,多找不足,这是普遍适用的方法,但其他策略则需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
考研英语方面:
我17年一月开始背单词,三月开始看朱伟的恋恋有词。到七月吧,基本过了第一遍,我还辅助背了红宝书的单词,同步进行的,在这期间,没有课的下午我都在刷,97-07的真题,一天一篇阅读理解,因为基础太弱了,所以我第一遍压根没指望读懂文章,在阅读中,我不断的圈出我不认识的单词,方便做完之后查单词,对一下答案,然后第二天看第一天阅读中的单词接着往下做,速度非常慢,但是,毕竟光背单词真的太枯燥了,然后第一轮做完之后,我再去回头继续做第二遍,这个时候就要去分析句子成分,知道自己为什么错了,这一轮错误率还是很高,这个时候是维持一天两篇/三篇的量,有点吃力了,我基本每天下午都在处理英语,真的很痛苦,非常痛苦,因为这一周期的时间比较短,我接着就开始做05年以后的,也是复制我之前的做法,第一遍,找不认识的单词,并且穿插了97-05的第三遍,第二遍开始认真分析第三遍,再分析,第四遍,将前三遍的放在一起分析,只看错题,问自己为什么,凭什么,预留了几年的真题模拟,最后冲刺阶段用的,我做了两遍。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基本概念是至关重要的。材料科学基础涉及晶体结构、相图、扩散、凝固、塑性变形等多个领域,每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术语和概念。例如,了解晶体的晶格类型、点阵常数,以及如何凭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晶体结构,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要深入理解相图,它是预测材料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行为的重要工具。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提升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在学习材料性质时,不仅要理解其物理化学原理,还要尝试去理解和解释实验结果。例如,理解扩散机制有助于解析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对塑性变形的理解则能帮助预测材料在受力下的形变行为。我会积极参加实验室工作,凭动手操作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再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研究生阶段需着重培养的。在面对复杂的材料问题时,需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比如,在研究材料性能改变的原因时,可能涉及到结晶度、杂质含量、热处理条件等多个因素,这就要求具备将多元信息整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持续的学习和更新知识也是必要的。材料科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材料、新理论不断涌现。我会定期阅读学术期刊,关注最新的科研进展,以便保持对学科前沿动态的敏感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