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大二的时候,我参加了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虽然分数不算特别高,但也超过了490分。正因为备考这两项考试,我对英语学习持续了一段时间。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其实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关于词汇方面,除了备考四、六级外,我没有完整地背过任何一本大学英语词汇书。主要原因在于我不擅长死记硬背单词,往往背过后很快就会忘记,难以持之以恒地复习。因此,我只背了一半的大学英语词汇,甚至在考研时也没能把考研词汇背完。
尽管如此,每当看到周围的同学反复背单词,购买各种单词书籍时,我仍感到焦虑,担心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单词。
关于阅读,《经济学人》是我自备考四、六级以来就开始阅读的一份期刊。在校期间,我几乎每天都阅读其中的一至两篇文章,而在假期回家时则无法保持这种习惯。通常情况下,我会读每期的第一篇领导人文章,这是《经济学人》每期的主题内容,难度较大,但需要慢慢适应。
此外,我还会阅读该文章的中文版本,从中了解外国人关心的问题,并且可以看到不同于国内官方媒体的观点。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阅读能力,并且让我接触到许多常用表达的翻译形式。从2008年至2017年,我一直深入研究英文文章,吸收了大量词汇、语法结构以及解题技巧。
对于翻译部分,我强烈建议听听某考研品牌老师老师的课程。亲身体验后,我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因此愿意分享给大家。至于是否报名听课或寻找相关资料,则取决于每个人的实际情况。
由于我个人的文学素养有限,再加上对考研过程中写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最终的作文成绩并不理想。仅在考前背诵了一些某考研品牌的“三小时作文”,未能全面掌握全部内容。
总之,英语词汇的学习不仅仅是背诵,更多的是在实践中积累。有人喜欢死记硬背,也有人偏好通过阅读来记忆,这因人而异。
阅读方面必须坚持不懈,不要选择过于简单的材料,循序渐进地提升自己的水平。切勿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一开始就设定过低的目标。同时,尽量避免选择类似《中国日报》这样的报刊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应选择地道的外文刊物如《时代周刊》《大西洋月刊》或《经济学人》,只要选定了目标并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取得收获。
针对英语写作类型的年度变化,可以通过阅读来加深对词汇的理解。老师老师的翻译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笔记资料,听完后再加以消化并不会耗费太多时间。写作时,背诵并模仿高质量范文非常有用。通过不断实践,你会发现所学的知识会在实际操作中得以应用。鉴于此,建议利用闲暇时间多背几篇范文,勤加练习,这样效率会更高,因为在历年考试中作文类型并不多变。
然而,我没有购买英语二的相关习题集,不清楚英语一与英语二之间的具体差异。原本计划报考学术型硕士,但未购买英语二题目。或许可以尝试做一些英语一与英语二的题目以体验不同之处。但由于大家都认为英语二相对容易,因此决定先攻克英语一后再转向英语二。然而在考研途中,转为申请专业型硕士,故未继续使用英语二试题。
英语非常重要,希望大家能够坚持下去,不仅为了顺利通过考研,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
此外,我还未曾做过英语二的题目,不清楚其与英语一的具体差别。若有必要,可尝试做一套英语一与英语二的题目感受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