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工业大学能源动力硕士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的政治当时甚至很担心会不过线。但其实在政治上,我还是下了功夫的,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学路历程,希望可以帮助大家避坑。我开始复习政治是在七月份。到了七月份,看到一些考研群中的朋友经开始着手复习政治,之后,我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用铅笔做了一遍,又用圆珠笔做了一遍,最后又过了几遍错误率最高的那些题。除了做肖秀荣的1000题,我主要是通过上课来学政治,我自己觉得会效率高一点。到了十月份,我开始回归基础知识,开始画时间轴,记大事件,画框架理解马原,有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老师很负责,有问必答。到十一月和十二月,买了肖秀荣的四套卷、八套卷,发现自己选择题做得还是比较顺利的,就开始背大题。对于政治,考前自我感觉还挺好,结果考试前一晚太兴奋睡不着,考试上太紧张脑子一片空白,硬是最后抄了材料才填满答卷,希望同学们以后不要像我这么没出息,能拿出最好的状态来做答。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据说今年有点难,我数学在复习中应该是占了大部分时间的,结果也还好,我前期过了一遍课本没做课后习题,大概花了不到一周,熟悉了一下布局和概念,然后做的李正元的复习全书,刚开始做的时候确实有些痛苦,不少宝宝很纠结问我到底买李正元还是李永乐的书,我只能说看个人喜好了,我觉得李正元的舒服一点,题目切入点很好而且挖的深,李永乐的我也看过,线性代数辅导讲义很不错的,全书更贴近10年到15年真题,很新颖,方法有很多是不错的。然后呢,我觉得就是得在暑假前把全书过一遍,我不喜欢把这些拖到暑假,毕竟要玩耍……(捂脸)而且时间真的很够的!暑假呢我玩了十天一点书没看,剩下时间做完了数学90年到00年所有真题,就是数一二三能做的都做了,感受就是这段时间的真题质量真不错,尤其是证明题之类的,质量很高要费脑子。八月份的时候呢,把强化班教材重新过了一遍,这个你们就参考一下……九月十月做完了00到10年的真题,并且做了订正和笔记。十月中旬每周六进行模拟,用11到15的真题,模拟考研,平时就开始刷题模式了,一本660题基本一周搞定,然后做了张8,张4,李正元400题,以及市场上各种模拟题,我可能和有些宝宝不一样,我喜欢每天上午刷一套模拟题,而且讲真,如果不这样做我很难保证自己每天效率超高。这样一直刷题,再订正,做笔记,看错题,中间夹杂模拟考试以及不断回顾00到10真题,我觉得差不多了,而且我要提醒各位宝宝,真的不要在仅仅做完真题之后以为自己数学不错,我身边有太多这样的同学,只练习真题,而且14.15年真题考了130就觉得自己数学很棒,这个真的是假象我觉得我得提醒你们一下,因为这几年的真的很简单,基本没有难点,不管你数学学成怎样,可能你数学不好你也可以120以上,但今年数学考下来很多同学就跪了……so,希望宝宝们保持谦逊啦!数学就说这么多吧,保持题感,保证计算量,保住准确率,不管什么样的卷子你都没问题的!
考研英语方面:
好多人英语抓不住重点,我考的还不错,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单词语法和阅读技巧,我把英语分册里面的语法做了一遍,又看了一遍,受益于此,可惜时间太过紧张,也买了一些市面上通用的讲语法的教材,但没来得及看。英语给大家介绍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多重复,勤标记,拿整块的时间(最好连续三小时)去背单词。很多人提到英语的厌烦都源于单词,但没办法,不会走就别想跑,单词是必须克服的难关,建议大家要坚持背单词直到考前,可能第一遍进度很慢,但第二遍、第三遍随着不熟悉的单词变少速度也会快很多,记住咱们是为了自己背单词,要注重质量,清空杂念,利用好琐碎的时间,每天离开自习室前把一天记不牢固的单词写在一张纸上,没事拿出来看看,晚上贴在书桌上,老话都说,一回生二回熟,强化记忆也是这个道理。
考研专业课方面:
理论力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这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势能原理等基本概念。这些内容是后续深入学习的动力学基础,一定要扎实掌握。我建议大家多做经典例题,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基本定律去解决实际问题。
振动和波动部分是理论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需理解和掌握简谐振动的基本特性,如周期、频率、振幅等,并能够分析复杂的振动系统。波的传播、反射、干涉和衍射也是考试的重点,需对波动方程有深入的理解。
再者,刚体运动和角动量守恒也是考试的热点。对刚体的平面运动,要理解并应用转动坐标系下的牛顿第二定律。角动量守恒定律则要求能够在各种情况下灵活应用。
能量法和拉格朗日方程是理论力学的高级部分,但并非每个学校的研究生入学考试都会涉及。你们的考试大纲包含了这部分,你需花时间理解和掌握这个从经典力学向现代物理过渡的重要桥梁。
至于学习方法,我认为“理解+练习”是最好的策略。理论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凭大量的习题训练,真正领悟其精髓。每做完一题,都要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背后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对难解的问题,寻求老师或者同学的帮助,讨论往往能带来新的启示。
我还推荐使用教材和参考书结合的方式学习,比如Goldstein的《Classical Mechanics》就是一本很好的理论力学教材,Landau & Lifshitz的《Mechanics》则帮助你深入理解更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