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注意事项
考研政治方面:
针对即将到来的12月(大约30余天),我建议以下备考资料:《肖.讲真题》、《肖4套卷》以及《肖.时政》。这个关键时期的重心是要像秋风扫落叶般专注于解答政治试卷。首先,你可以尝试《肖.讲真题》中最近五年的试题,完成所有选择题,以熟悉真题的风格。对于主观题,不妨写下你的思考和关键点。重要的是,务必仔细阅读后面的解析,理解教师如何深入分析问题和构建答案,并且建议整理这些解析内容。政治大题的关键在于思路准确,否则即使字数再多,也可能只得微不足道的分数,尤其在竞争激烈的地区,评分更为苛刻。因此,掌握正确的答题策略至关重要!
至于《肖.4套卷》,其使用方法可参照《肖8套卷》。关于大题部分,我个人仅背诵了肖四和肖八,没有额外的参考资料,甚至舍弃了一些辅助教材。实际上,我在整个政治科目上的投入时间并不算长,总计约100天,初期每天1.5至2小时,强化期增加到1.5至2.5小时,冲刺阶段则提升到2至3小时。然而,我获得了相当满意的成绩,这与我的学习策略、方向和方法密不可分!对于时政部分,除了肖八和肖四中的题目,还可以参考其他补充材料。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试卷出现了不少新颖的题目,大题相对规范,然而前面的选择填空题显得格外具有挑战性,自我训练明显不足。从四月起,我开始独立学习高等数学,仓促地在暑假前完成了初步自学,尝试了李永乐的全书,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解答,只能浏览,心中焦急无比。暑假期间,我系统地复习了一遍基础知识,感到自己的数学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对于那些像我一样几乎没在大学上过数学课、全靠自学的朋友,我强烈推荐在自学后通过做题来巩固知识,这真的很有帮助。务必专心听课并详细记笔记,这对梳理解题思路和理解命题角度至关重要,效果强大,让人茅塞顿开。听他人一点教诲,胜过独自苦读十年。学数学切忌只看不动手,看一百遍不如亲手做三遍。直到十一、十二月我才把全书完整地做了三遍,真题也重复练习了两次,第一次是按照考试模式,每天早上限时一套,这样的训练让我受益匪浅。我个人仅做了大约三套模拟试题。
考研英语方面:
我选择的是张剑黄皮书的基础阅读部分,虽然难度略高,但感觉风格与实际考试极为相似。大家都推崇张剑的黄皮书,我也购买了一本。然而,我发现其解析过于详尽,后来转向了何凯文的真题阅读解析,它的使用体验极佳,条理分明(我个人强烈推荐)。对于模拟题,我认为没有必要,我一套都没有做。如果后期缺乏练习材料,我建议重新研读真题,因为熟悉真题总是有益无害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经济学原理是理解所有经济活动的基础,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都需扎实的理论基础。对微观经济学,重点在于理解供求关系、消费者行为、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等)以及生产者决策等内容。这些概念不仅要在理论上理解透彻,更要学会如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分析。例如,你凭供求模型来解释价格变动的原因,或者用效用理论解析消费者的购买选。
宏观经济学部分则需掌握国民收入核算、经济增长、货币银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核心知识。理解GDP的计算方式,熟悉IS-LM模型,了解菲利普斯曲线,这些都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要关注全球经济形势,因宏观经济学往往需将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结合进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我建议大家多做笔记,将复杂的理论简化成易于记忆的关键点。案例分析是提升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尝试分析新闻中的经济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些国家会提高利率,或者为何某些商品价格会上涨。这种实践性的思考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理论。
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的练习至关重要。凭解题,你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薄弱环节,并熟悉考试的出题风格和答题技巧。我习惯于在每次完成一套题目后,都仔细研究答案,分析自己错误的原因,针对性地复习相关知识点。
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并非一蹴就,它需时间和耐心。每天保持一定的学习量,坚持阅读相关的经济学书籍和期刊,这样既能拓宽视野,也能加深对理论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