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尽管我的政治成绩不算突出,但我仍想分享一下复习策略,或许对你有所帮助。我大约在8月底大纲解析发布后启动政治复习,主要参考资料包括大纲解析、肖秀荣的1000题、八套卷、四套卷、才逸八套卷和风中劲草。首先,我会仔细阅读大纲解析,每一章节配以一章节的肖秀荣1000题客观题(由于此书需反复使用,建议避免直接在书上书写)。作为理科生,学习政治对我来说是个挑战,起初读不懂书,做题也一头雾水,只能强迫自己坚持,第一遍看完仍感困惑,不知所云。第二次阅读时略有改善,这回我把重心放在1000题中的错误题目上,理解答案解析,并用不同颜色的标记笔在大纲解析中标注出每道题对应的知识点(单选和多选分开)。如此一来,第二遍结束后,书上布满了标记,明确了考试的关键点,再看书就清晰多了。接着,我不断做1000题以巩固知识点,解决所有不懂的地方。进入10月,模拟试卷开始发售,我会立即完成其中的客观题,以此评估复习效果,错题要格外留意。到了12月,我开始准备主观题,熟记肖秀荣的四套卷,尤其重视八套卷,但由于后期记忆压力大,20天20题只背诵了一部分。我认为背诵模拟卷主观题的目的并非期望原题重现,更重要的是它们能提供答题思路,许多表达可应用于多种题目,考试时稍作调整就能应用,因此对于主观题不必过于焦虑。
考研数学方面:
在暑期前我浏览过一轮教科书,但未进行练习,这样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你们计划复习,我推荐直接使用复习全书,如果选择阅读教科书,也应同时配合习题进行。我在七月期间尝试了李正元、尤承业和范培华合著的那本粉红色复习全书,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做起题来异常艰难,这无疑是我考研路上最为煎熬的一段时光。
考研英语方面:
我习惯按照这样的顺序答题:首先阅读A部分,接着尝试新颖题型,然后撰写小作文,大作文紧随其后,最后处理完形填空,如果时间不足,就只能凭直觉猜测答案。当你的训练渐入佳境,你便可以开始整套试题的模拟练习。有些同学声称打算每天都完成一套真题,但说实话,这是难以实现的。随着复习接近尾声,你会发现可用的时间愈发紧张,很难每天匀出150分钟来完整地做一套试题。一周做一套已经相当理想。做真题的主要目标是掌握时间管理,了解自己在实际考试中应如何合理分配时间。通过反复练习,我确定了自己的答题顺序:首选翻译,之后是小作文和大作文,最后是阅读和完形填空。或许有人会问,既然阅读分数比重高,岂非应该优先处理?然而,在我的实践中,阅读往往耗时过多,大约多花20分钟,这就会影响后续的翻译和写作环节。如此一来,你可能只能草率应付翻译和作文。要知道,翻译和作文是按质量评分的,书写清晰、表达流畅、无明显错误,你就能获得不错的中间分数;若词汇独特、句式丰富、字迹美观,你甚至能赢得高分。而完形填空一旦填错,分数全无,猜对的概率只有1/4。假如到最后不得不仓促选择阅读的答案,至少还有1/4的机会得分。相比之下,如果你的翻译和作文来不及写,得分将微乎其微。不过,这些只是我个人的观点和体会,真正适合你的策略还需你自己在实践中探索,毕竟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考研专业课方面:
地质学基础,顾名思义,是探索地球深部秘密的基石。它涵盖了岩石学、矿物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等多个领域。对岩石学和矿物学,你需深入理解各种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条件、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这需大量的实物观察和实验操作,凭显微镜研究岩石切片,辨识矿物的形态和光学性质,这将使理论知识更加立体。
地层学是地质学中的时间维度,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沉积序列和化石记录。你需掌握地层划分的原则,理解地层单位的概念,并能凭化石来确定地层的时代。熟悉全球标准地层系统,如寒武纪、奥陶纪等,这对理解古生物学至关重要。
再者,构造地质学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变形和运动。你需理解板块构造理论,学会分析地质图,识别不同类型的构造特征,比如褶皱、断裂、节理等。这些技能将帮助你解读地球的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地质活动。
至于学习方法,我建议以课本为基础,辅以参考书和论文。课堂笔记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实践。尝试去野外实地考察,亲手收集岩石样本,亲自画地质剖面图。参加讨论小组或者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讨论难题,模拟试题,大大提高理解和记忆效果。
,地质学是一门实证科学,理论知识要结合实际应用。多思考,多提问,从现象中寻找答案,这样你会发现地质学的基础其实并不枯燥,反充满了乐趣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