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我八月份开始看的张俊芳的马哲视频,讲的明白。我九月份然后做的是肖秀荣的1000题,大纲出来之后,我老老实实看了一遍大纲,特别厚!然后就开始看风中劲草,挺薄的了,特别好用,我大概看了有四遍,后期还做了一个概括笔记,做完笔记之后整个人都好了,知识点啥的记得很清楚,到时候你看政治的时候我跟你说笔记怎么做吧,打字总觉得说不清楚。最后我风中劲草做了三遍,然后就买了肖秀荣八套卷(只做了选择题,两遍),肖秀荣四套卷(背了五遍,记的也不是很清楚),任汝芬四套卷,20天二十题。
考研数学方面:
我深信数学的基础知识至关重要,因为它始终遵循基本原理,不论题目如何变化多端。因此,在正式进入全面复习之前,我仔细研读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的教材,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后习题,并且我还攻克了一本大一购买的高等数学辅导书中的所有题目。同时,我记录了关键概念,特别是那些巧妙的积分和微分计算实例。我还对诸如三角函数积分等特定主题进行了归纳整理。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九月下旬,那时我对全书的题目已经有大约80%的把握。
到了十月底,我开始接触历年真题。我认为真题最具权威性,于是购买了数一、数二、数三的所有真题集。我每天早上设定两个半小时来专心做题,严格控制时间并在结束后给自己评分,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将模糊的知识点记录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这样一来,我的整个上午几乎都专注于数学。我这样重复练习了两遍,后来由于时间紧迫,便改为每三个小时完成两份试卷。
起初,我在做真题时得分不高,且经常超时,但随着不断巩固和自我发现不足,我的效率逐渐提高。真题完成后,我开始做模拟试题,直到考前三天才停止。在这最后的三天里,我重新梳理了我的笔记。由于数学考试总是在上午举行,所以我始终坚持在上午进行数学学习。
考研英语方面:
我专注于完成英语真题中的填空和阅读部分。我首先通读全部文章以了解自己的错误程度。接着,我会挑出生词并查阅其含义,随后逐句进行翻译。不必担忧翻译得不够流畅,重要的是尝试转化为完整的文章。翻译完毕后,我会对比官方解析,纠正错误,并在旁边列出原文以供参考。对于做错的题目,务必回归原文查找原因。重新审视你的翻译和错误会带来新的领悟。每次修订后,满眼的红色批注虽显刺眼,但确实效果显著。这项工作从八月底开始,我尽力每天翻译一篇。至于阅读理解,新航道的那本书难度颇高,尽管每单元包含四篇文章,我仍设法每天完成两篇。我会记录所遇到的生词。即使未能全部完成,多练习总比无所事事有益。关键是要认真对待,若不对错题追溯原文,那么做题就失去了意义。对于写作,我没什么妙招,英语作文相对简单,但对于我这样的初级水平来说仍是挑战。我尝试自己动手写,然后在另一页抄录范文。作为一名初级学习者,就算不会写,至少也要努力背诵高质量的范文。
考研专业课方面:
微观经济学是我备考的重点之一。理解供求理论,尤其是价格机制如何调节市场平衡,是入门的关键。对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决策模型以及市场结构(如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和垄断)的理解也不能忽视。这部分需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模型推导,建议凭阅读经典的教科书和做一些实际问题的练习来加深理解。
宏观经济学主要关注国家经济的整体运行。GDP核算、失业率、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等概念必须熟悉。IS-LM模型、AD-AS模型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需熟练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国际收支、汇率变动及其影响也是重要的考察点。
再者,统计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实用工具。数据收集、描述性统计、概率分布、假设检验、回归分析等内容都需扎实掌握。特别要注意的是,统计学不仅仅是公式和计算,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解释数据背后的经济含义。
在学习方法上,我强调理解和实践相结合。对理论部分,理解其背后的经济逻辑比死记硬背更重要。对计算部分,多做题、多练习,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性。定期回顾和整理知识点,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这对应对复杂的综合性题目非常有帮助。
我还充分利用了人大丰富的学术资源,参加了一些经济学讲座和研讨会,这些都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深入思考的机会。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研友,一起讨论问题,互相督促,也是我成功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