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资源与环境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在后期阶段,我的复习策略是结合小草资料、模拟试题以及背诵肖八。我每日坚持完成两套选择题,起先是肖八,接着尝试了一些市场上的其他模拟试卷。由于肖八的部分题目与1000题和时政手册内容重合,我在做这些题目时得分相对较高,大约平均42.43分。但当我转做其他模拟卷时,却感到困难重重,可能是试题风格差异或是自己的基础知识不够牢固,连续几次得分仅在35分左右后,我决定放弃盲目刷题,重新专注于知识点的学习。我开始重温小草书籍和肖老师的精华知识点小册子(尽管小草是一本极好的书,遗憾的是我没有来得及全部看完)。同时,这个时期我也投入了一部分精力在记忆上,重点是肖八和20题,每天以阅读加背诵的方式处理半套肖八,花了大约半个月才勉强完成一轮。
考研数学方面:
这一门我是分三轮复习的,第一轮是课本,当时边看课本边做课本习题,我第一轮是从五月份劳动节上来开始正式准备考研的,到七月份中旬课本加上习题一轮结束了。在暑期开始准备复习全书,因为第一遍看课本看得仔细,又有老师的讲解,看起全书不是很吃力,记得做第二章全书习题时,就没有错几个。全书我是一章一章扎扎实实准备的,每一个题目都要自己算,会做不行还要能做对,当时进度不快,计划是45天在九月份之前一遍过完,后来推迟了一周。在这里,我提醒大家,全书的难度略高于真题,但是真的出的很好,要想数学考出一个好成绩,全书至少得看两遍。九月份全书一遍完了之后,开始第二遍,一直到十月份中旬,这期间顺带做完了660题,660题出的题目注重概念,易错,难度不小,做完了并消化了它有利于后期冲刺。从十月份中旬之后20天,每两天一套真题,在十一月份上旬就把真题基本做完了,此后划了一周时间总结消化错题。从十一月份下旬开始回归全书做真题,建立框架了,之后就是最后模拟两套真题考试了。上面说的时间轴我建议大家理一理,参照自己的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我第一轮第二轮每天大概一上午数学,后期三个小时,到了十一月份下旬,差不多就只有两个小时一点,主要是被政治占用了不少时间。总结一下,课本一遍,全书三遍,真题两遍,模拟题一遍,每一遍之后都要拿出时间来消化分析弱点。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复习,很多人感到即使下了很大的力气短时间内也难以有实质性的突破,甚至考完试后觉得复习跟没复习一个样,其实这就涉及一个方法问题。从开始准备考研的第一天,就开始了考研英语的复习,我想大家都是这个套路,可见英语的重要性。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掌握它确实是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但一定要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方法,特别是对于考研英语的复习。想提醒大家的是,考研英语复习过程中真题的地位特别重要,一定要想办法把英语真题琢磨透,而如何利用真题,这里面就有很多道道。有的同学是上来就把十几年的真题在很短的时间内仓促的做完,一次就好几篇阅读理解甚至一整套题,然后对对答案,简单的思考一下就复习别的了,真题做完了就做模拟题。我觉得这是对真题的极大浪费,模拟题和真题是有质的区别的,再好的模拟题也模拟不出真题的水准,因为真题是命题专家花几个月的时间研究出来的,真题中的难易程度、选项设置、逻辑关系是模拟题模拟不出来的。我复习时一般一次只做一篇真题的阅读理解,用实战的速度全神贯注的做完,然后根据答案和释义认真把文章、题目、选项研究透,这个过程大约需要一小时的时间。这样慢慢的过来,对真题的命题逻辑把握的就会比较熟,做起来会更有感觉。单词我没有花大量时间去记,感觉干背单词效果不怎么好,就是靠做模拟题积累词汇。关于作文,两年写得都不好,也没找出什么有效的方法,我想关键还是平时的积累吧。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细胞生物学的基础知识是关键。你需熟悉并理解细胞的各个组成部分,如细胞膜、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的结构和功能。这些基础知识构成了后续深入研究的基础。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建议多做笔记,绘制细胞模型,帮助记忆。
掌握细胞代谢的过程是难点也是重点。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蛋白质合成等,理解每一个过程的化学反应、能量转换及调控机制。这部分凭做练习题,参与讨论,甚至模拟实验来加深理解。
再者,细胞增殖和分化是另一个重要领域。理解细胞周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详细步骤,以及异常可能引发的疾病(如癌症)至关重要。这部分需结合实例和案例进行学习,例如观看显微镜下的细胞分裂图像,或者阅读相关疾病的医学报告。
细胞信号转导和细胞死亡机制也是考试的重点。了解细胞如何凭各种信号分子进行信息交流,并理解凋亡和坏死的区别,这些都需深入理解和记忆。
在学习方法上,我推荐采用“理解+记忆”的策略。对复杂的概念或过程,尝试用自有的语言解释一遍,或者画图辅助理解。定期复习,构建知识网络,将新学的知识与已知的连接起来。实践操作也很重要,有机会,参加实验室的工作,凭实际操作加深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