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劳动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终于拿到大纲解析了,因为政治不是很难,但是比较枯燥,自己去看那一大本书有时候会感觉很郁闷,跟着老师走一遍,效果很好。做了任汝芬、肖秀荣的书,主要练习了选择题。最后期间,背大题。我用的是20天20题,肖秀荣4,任汝芬4(最后没看完)主要是熟悉一下大题会考的知识点,因为书上有很多知识点是不适合考大题的,所以多看看参考书的大题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而且如何去写,多看看,没有刻意去背,考试的时候按照自己理解的去答的题目。
考研数学方面:
李永乐复习全书:这本书我在4月初正式开始做了,一共做了5,6遍,这本书很经典,很基础,书中的证明题部分一定要耐下性子看,刚开始一道题就让你焦头烂额,烦躁的不行,但其实耐下来做几遍之后,你就会发现证明题内在的思路,所以证明题一定要耐心做出来,我会有一个错题本,是和全书配套的,里面有我觉得很好的题目,举一反三,还有我的错题,做了几遍还是错的题,这是我都抄了下来,隔断时间做一遍,今年就有填空题的最后一道就是自己以前做错题的类似原型,感觉很亲切,也耐着性子做了下来,选择错了一个,真的不会,填空全对了,我想这跟我平时耐心做全书的努力分不开,对了,做题的时候不管第几遍,都不要看答案,尽管很想看,一定等做完之后再看答案,否则就白做了。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写作来说,过度依赖"尽信公式不如无公式"。再多的模版也比不上内心的词汇积累。过于倚重模版,往往会导致机械地堆砌辞藻。模版再丰富,真正重要的是懂得如何运用。平日应积极收集并熟读优秀的句子和范例,同时依据个人整理的模版进行大量实践。
考研专业课方面:
劳动经济学是核心。理解供求理论,掌握工资决定机制,以及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全性,如信息不对称、歧视等问题,这些都是基础。要深入研究失业类型、就业政策及其影响,以及经济增长与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关系。阅读经典的劳动经济学文献,如Becker的"Human Capital"或Card和Krueger的"Minimum Wages"等,能帮助深化理论理解。
人力资源管理部分则更偏实践。如何进行有效招聘,员工激励机制的设计,绩效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些都是需关注的重点。了解并熟悉国际和国内的人力资源管理最佳实践,比如谷歌的20%时间制度,或者华为的狼性文化,提供丰富的案例分析。
再者,社会保障的内容也不容忽视。理解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以及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社会保障改革的挑战和策略也需关注,比如老龄化社会下的养老金可持续性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论与实践结合至关重要。除了书本知识,关注实时的经济数据和政策变动,比如失业率的变化、最低工资调整等,帮助理解和应用理论。参与案例讨论和模拟决策,例如设计一个公司的薪酬体系,能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也非常重要。创建自有的笔记系统,整理关键概念和公式,定期回顾。凭做历年试题和模拟题,检验学习效果,熟悉考试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