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工大学材料与化工考研经验与心得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真的没什么复习方法可以说的,因为说白了,这是一个可能费力不讨好、可能不费力却讨好的科目。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选择真的很关键,尤其是多选,要费工夫好好记一记,多做一些选择题,最起码留个印象。新大纲下来之前把把马原部分看完,然后开始看新大纲。我记得到最后,我的大纲解析看了4遍,肖1000做3遍就差不多了。主观题部分,那就靠最后一个月突击,到时候会有各种最后N套题,多看看出题方向和思路,然后各种背,昏天暗地的背,相信你自己就可以了。当然,有的同学背的明明很多,但考试的时候却不知道该不该写,有一种感觉叫:考过后看看标准答案,我其实背过了,但在考场上我并不知道那就是答案。所以思路很重要,能不能灵活自如的运用你所知道的知识更重要。我就亏在这一点上,背很多,但不会用,希望学弟学妹们有个前车之鉴吧。
考研数学方面:
尽管今年的考题难度较高,但取得优异成绩的人并不在少数。我自四月份起便开始了复习之旅,精心制作了两本我认为无比宝贵的笔记,几乎每天都重温一遍。接着,我投身于李永乐老师的全套教材,其中包含的题目类型都是经典之作。起初,可能会觉得有些吃力,但一旦深入其中,便会逐渐找到手感。初期做题速度较慢,错误多时难免沮丧,但我依然坚持不懈。完成这两本书的练习后,内心的满足感难以言表。十月份,我开始攻克历年真题,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一二年的试题,留出几套作为后期模拟考试之用。第二次刷真题时,我使用了宇哥的真题全解析。此阶段结束后,我开始接触模拟试题,包括合工大五套卷、宇哥的八套卷以及李永乐老师的6+2。后期,我每天早上抽出三小时模拟实战做题,次日上午则用于批改和整理。错题的价值不可忽视,需要反复温故。实际上,数学学习中最重要的就是多做题,题量上去了,能力自然而然会提升。有趣的是,最后我的考研成绩与宇哥八套卷四套卷的平均分数相差无几。
考研英语方面:
准备考研阅读时,首要任务依然是先前提过的词汇积累,紧接着最关键的就是历年真题。我在复习过程中设定了规划,由于起初对真题不甚了解,我花了大约一个月的时间来通读一遍,这期间包括查找并整理陌生词汇,以及解析和记忆复杂的句子。从第二次开始,除了阅读和解答题目,我还深入剖析了文章结构,并尝试背诵其中的疑难语句。接下来的多次重复研习让我不断有新的领悟,可能是理解了一个词汇的独特用法,或者是洞悉了命题人在设置某个问题或段落背后的想法。关于真题解析书籍,市场上的选择繁多,我曾陆续参考了张剑的黄皮书和《考研真相》。关键在于,对真题的钻研不能盲目,每一次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收获。通常我会把下午两点到四点这段时间用于深度研习真题,而晚餐后的一小时则用来完成两篇模拟题。无论其余时间如何调整,这两个时间段我是固定的。不过,具体时间安排应依据个人的学习习惯。我只是想突出强调真题在复习中的核心地位。
考研专业课方面:
物理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它涵盖了热力学、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等多个领域。对热力学,理解和掌握三大定律是基础,特别是熵增原理和吉布斯自由能的应用,这是解决许多化学反应方向性问题的关键。动力学部分则要深入理解速率常数、半衰期等概念,并能够灵活应用Arrhenius方程进行反应速率的预测。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虽然相对较难,但掌握波函数、能级分布以及分子轨道理论等内容,将有助于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
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做题是巩固知识点的重要途径,无论是课后习题还是历年真题,都要反复练习,理解解题思路,尤其是计算题,要弄清楚每一步的物理意义。实验也是物理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实验,直观地感受和验证理论知识,比如测定反应速率、观察相变过程等。
再者,构建知识网络至关重要。物理化学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形成自有的知识体系帮助记忆和理解。例如,将热力学的状态函数和变化量相互关联,动力学的速率方程与反应机理对应起来,这样既能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在解题时快速定位到相关知识点。
定期复习和自我检测不容忽视。定期回顾所学,不断强化记忆,防止遗忘。凭模拟考试来检验自有的学习效果,找出不足并及时补救。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感团队学习的重要性。与同学一起讨论难题,互相答疑,激发思考,提升学习兴趣。保持好的心态也很重要,面对困难不气馁,坚信自己能够克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