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中文教育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九月份启动政治复习,使用的材料为肖秀荣的一系列资料,外加一本红皮的《风中劲草》。除此之外,我没有采用任何其他教材。我认为紧紧跟随肖老师的学习计划就已经绰绰有余了。高中时期我专攻理科,对政治并不熟悉,因此初次研读那本最厚的《精讲精练》时进度较缓,总共耗费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具备一定政治基础的同学可能进展会更快些,这本书的主要作用就是奠定基础。在阅读《精讲精练》的同时,我会做配套的1000题,每完成一章内容就对应做一章练习,通过比对答案自我反思和总结。接下来就是实战演练,即做历年真题,一开始专注于选择题部分,同样是一套一套地做并立即校正,细致地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自己的基础知识仍然薄弱,但此时重新阅读厚重的《精讲精练》已不太现实。于是,我选择了《风中劲草》,这本书以简洁明了的方式突出关键知识点,更适合巩固基础的第二阶段学习;而肖老师的《精讲精练》则详细深入,适用于初学阶段。于是那段期间,我交替使用《风中劲草》和肖秀荣的历年真题进行复习。直到11月中旬,我才完成了所有真题的第一遍,但对每个知识点都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尽管只做了一遍真题,我对知识点却已经相当熟练,因为我在阅读《风中劲草》时非常用心,已经在脑海中构建起了一张知识网。到了12月,肖老师的四套卷、时政小册子以及专门用来背诵的资料也相继发布,我一一购买并认真研读。11月底至12月初,也开始着手背诵大题,不过众所周知,我所报考的专业需要记忆的内容极其繁重,所以我个人来说,初期背诵的内容记不住多少,最后只重点背诵了八套卷和四套卷,其中四套卷要求烂熟于心,八套卷尽量做到熟记,理想状态当然是两者都能倒背如流,但当时我的精力确实不允许。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用书:红宝书单词+张剑阅读150篇+英语一历年真题+英语二真题+王江涛高分写作。我3月份开始准备考研就开始背单词一直持续到考研,说是背,我得背其实就是看或读,包括其他所有科目都是这样,因为不喜欢那样一遍一遍得背回忆。张剑阅读150我是4月份开始做的,但只做了不到一半,错误很多,每篇5个要错3个,看了答案解析,翻译成中文给我我还是会有选错,有的题完全不敢苟同,觉得毕竟是模拟题可能还是有点问题的,就也没在意,后来索性不做了。然后6月份开始做英语一真题,我是买的30年真题,先做的80年代的简单的不行,随便做做换了90年代,也不难。后来做2000年往后英语真题,建议学弟学妹可以从2000往后做认真做,还是不错的,每天英语花时间两三个小时,其中接近两个小时都是给单词了,不到一小时做题,所以没做多少题,而且从不死磕,也不翻译句子分析语法成分啥的,只是全篇大概翻译,对对答案,看看错误之处,所以这方面没法给你们经验。10月份11月份还在做真题,英语10往后第二遍,12月开始背作文了,作文不要背模版,直接背全文。最后今年英语简单,我客观题只错了2个完形扣了1分,翻译也把都译出来了,关键点都没错,作文写的感觉也不错。
考研专业课方面:
汉语基础是根基,涵盖了语言学、词汇、语法、语音等多个方面。对这一部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掌握汉语的基本规则和结构。我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现代汉语》等经典教材,凭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巩固知识。我还经常查阅《汉语大词典》,以加深对词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语音部分需反复听录音并模仿,提高发音准确度。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则更偏重于教学法和跨文化交际。这部分的学习,我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导论》是我主要参考的书籍,它系统地介绍了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我尝试将这些理论应用到模拟课堂中,设计教学计划,体验教学过程。对跨文化交际,我阅读了多种文化对比研究的资料,凭案例分析,增强自有的文化敏感性和适应性。
学习这两门科目时,我发现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至关重要。我会定期整理笔记,形成自有的知识框架,并进行自我检测,如制作 flashcards 或模拟试题。参与讨论小组,与同学共同探讨问题,也能从不同的视角理解知识点。
我也会利用网络资源,如观看中国人民大学教师的教学视频,参加在线研讨会,这些都为我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视角。在准备考试的过程中,我尤其重视历年真题的训练,这能帮助我了解考试风格和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