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应用统计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我在政治科目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分数。大约在8月启动复习,至10月期间,我已经完整地阅读了《精讲精练》和完成了《1000题》,整个过程基本遵循肖老师的教学计划。初期,我投入的政治学习时间相对较少,每天约1小时,但到了11月和12月的关键时期,我逐渐加大了学习力度,特别是在考前两周集中精力进行记忆和背诵。政治学习重在熟悉与记忆,无需过于费神,因此我通常在上午10:30以后和晚餐后抽出时间来看书,避免占用大片连续的时间。肖老师的《八套卷》和《四套卷》务必认真对待。选择题需要适度练习,我还额外做了蒋中挺的《五套卷》选择题,觉得非常有益,这有助于找出知识盲区。对于主观题,关键在于理解和记住答案的结构和逻辑。大家都将在后期进行大量背诵,但我认为理解同样重要。通过理解答案的思路层次,记忆变得轻松,还能举一反三,即使遇到未准备过的题目,也能运用相同的方法作答。《肖四》的大题必须牢记于心,《肖八》的大题也应适当记忆,具体根据个人时间安排。我在考试前夕将《肖四》大题的主要内容默写了一遍。考前两天,务必回顾一下后期资料中的选择题错误,我仔细检查了两遍,发现在考场上的许多选择题知识点都与之前的练习相似。此外,蒋中挺会在考前一两天发布类似最后预测的试卷,做一做对备考很有帮助。
考研数学方面:
数学一定要多做题多做模拟,不要因畏难就不去做,我记得当时有同学因为说张宇题难,就没有做8+4,但初试后发现,其实难题更考察的知识应用水平,我开始做张宇的题已经是11月底了,之前没有接触过张宇的任何资料,但是仍不妨碍做题。我做8套大概能有110—140,4套的话分太低了就不说了,嘿嘿,其实也没有多难,主要是运算步骤增加了,很多题目设了不少陷阱,所以,个人觉得,张宇的题还是很有必要做一做的,很能查漏补缺,并没有偏离基础。我一做选择我就感到了满满的套路,挖了很多坑,但只要基础扎实,还是可以拿个不错的分数。做模拟的时候一定要严格定时,而且步骤尽量写完整,如果觉得时间不够,可以挑几套出来定时模拟,要有上考场的那种感觉。我觉得,真题的话2小时内基本要做完,模拟题的话也是,尽量要在2个半小时内做完,这样的话等你真正上考场了压力才不会太大。多做题,多查漏,这点应该可以通用。
考研英语方面:
单词单词单词很重要,不好意思说自己到现在还没完全过完一遍5500单词英语自认为底子还好,当然跟大神比还是有差距…尤其是今年题目还不难。建议,单词在考研全阶段包括大三的时候,熟能生巧,单词书推荐朱伟的恋恋有词,坚持追背一定会有很大收获!!阅读,真题,黄皮书150篇(具体忘了也许是100吧),留两三年给自己最后模拟练习,真题解析或者黄皮书,都还好。还有,通过阅读去巩固单词记忆。作文,就跟王江涛,作文多背范文,之后最好可以总结出自己的一套模板。以及血泪教训,卷面一定一定一定不要涂画,一点都不要!!老师改卷就一分钟的事,如果单词写错你宁愿写错都别改的乱七八糟。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统计学的核心在于理解和运用概率论。你需掌握基本的概率概念,如事件、样本空间、概率分布等。对离散型和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理解尤为重要,包括它们的期望、方差等重要性质。理解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这是统计推断的基础。
统计推断部分,主要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参数估计中,点估计和区间估计需熟练掌握,特别是最大似然估计法和置信区间的构建。在假设检验中,理解p值和临界值法,能够正确进行单样本和双样本的t检验、卡方检验和F检验。
再者,回归分析是统计学中的重要工具,线性回归、多元回归以及逻辑回归都需深入理解。理解模型的建立过程,如何凭最小二乘法求解系数,以及残差分析、多重共线性等问题的处理。
非参数统计和时间序列分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参数统计中的Kolmogorov-Smirnov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等,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季节性调整等都是常考点。
学习方法上,理论结合实践至关重要。阅读教材,理解并每个概念,凭做题来巩固。首都师范大学的试题往往注重实际应用,所以尽可能多地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数据分析项目,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统计知识。
,利用在线资源,例如Coursera、Khan Academy等网站上的课程,提供更丰富的视角和实例。参加学习小组或者论坛,讨论和解答疑惑,也能提升学习效率。
定期复习和自我测试是保持知识鲜活的关键。你自己设计模拟试卷,或者使用过去的真题进行练习,检查自有的理解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