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考研经验与复习技巧
考研政治方面:
政治我是八月底开始准备的,买了肖秀荣的命题人三件套,初期就是先看书,再做1000题,刚开始会错很多,尤其是马原,尤其是理科生,别担心,先看个大概,能做对60%即可。建议大家政治最好报个班,政治考点多而杂,自己看容易晕乎,老师领着走能帮自己疏通思路,分清重点。老师的水平都挺高的,有问题不懂的可以去问老师,教师都会耐心回答。政治参考书目:肖秀荣的一系列书,包括《1000题》《讲真题》《知识点提要》《冲刺八套卷》《最后四套卷》,除此之外没有用过其他的书。
考研数学方面:
今年的数学试卷呈现了不少新花样,难度也有所提升。备考策略主要是海量练习。早在寒假期间,我就通读了一遍本科生的高等数学教材,这样的课本有助于迅速唤醒我对知识点的记忆。等到三月开学,我便着手处理线性代数的本科教材,每学习一章,就会完成对应的课后习题。五月份时,我已经完成了第一轮课本复习,鉴于时间充裕,我尝试了全面复习资料,却发现无法独立解答所有问题。于是,我深入研究了各种概念,掌握了大量解题策略,并整理出厚厚的笔记,每天早晨都会背诵这些数学笔记。临近暑假之际,我完成了第二轮复习,随后进入了强化阶段,专注于各个专题的实践技巧,接触了各类题目(后来的实际刷题证明,这些题目已经覆盖了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真是老师的明智之选!)。
在复习高等数学时,我使用的是《高数十八讲》,而线性代数则参考了李永乐的《线代辅导讲义》,这两本书我都各自研读了两遍。然后开始做李范的复习全书,这时我的手感已经相当不错了。说到复习全书,有李范的粉红色版本和李永乐的红白色版本,李范的书籍历史更悠久,难度也较大,相比之下,李永乐的版本较为简单,但我个人建议选择李范的。两遍全书刷完后,我开始了真题训练,选用的同样是李范编纂的真题集。我还同时做了数一、数二、数三的历年真题,认为这样做非常有益。
考研英语方面:
很多教育机构出版的真题集通常按94-04年和05-15年的区间划分,总计包含22组题目。头11年的部分主要用于适应考试节奏,建立自信心。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的准确率显著提升,答题愈发得心应手,尽管文章内容仍感困惑,但运用策略依然能选出正确答案。对于词汇学习,我的策略是,在做题过程中标记生词,完成后立即查阅,直接在试卷上注明词性、含义和常见搭配。我还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专用于抄写这些真题中的新词,其实就是在抄写的同时,也包括了解析中提供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这个过程既琐碎又耗时,但持之以恒效果明显。起初,我一天用来看题和校对,另一天用于归纳总结,每天至少投入3小时。后来,我提高了效率,把这两项工作都集中在一天完成。每天开始新的真题练习前,我会复习之前的笔记,如此循环往复,渐渐地就会豁然开朗。
考研专业课方面:
综合化学主要涵盖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其深度和广度都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掌握。对无机化学,需理解和掌握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性质,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等基本概念。特别是酸碱理论、配位化合物和氧化还原反应等内容,这些都是材料科学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有机化学部分,重点在于理解各类有机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其反应机制。比如,烷烃、烯烃、炔烃、芳香烃的结构特点,醇、醛、酮、酸、酯的性质和转化,以及有机合成的基本规则。立体化学和红外光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也是不容忽视的知识点。
再者,物理化学则更偏重于理论和计算,如热力学三大定律、化学动力学、电化学、表面化学等。这部分需具备较强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这些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应用,不仅仅是记忆。对每个知识点,我都尽量去理解它的本质,凭做题来加深理解,并尝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定期复习也非常重要,因化学知识间的联系紧密,只有不断巩固,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参与实验室的工作或者进行一些小实验也能极大地帮助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凭亲手操作,直观地看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增强对理论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