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电子信息硕士考研经验与备考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两门科目中,一科需要深度领悟,另一科则要求大量记忆。初期可适度做一些选择题练习,待到九月政治考研大纲发布后,应集中更多时间来复习,深入理解选择题中的关键知识点,并通过历年真题了解常设陷阱的选项。对于政治的分析题目,它们往往与当前时事息息相关,建议平日里抽出十分钟浏览像今日头条这样的新闻资讯,保持对时事的关注。在考试前的一个月,着重背诵一些预测性的分析题,即使考试中未遇到原题,也能凭借熟悉的知识点充分填充答题卡。
考研数学方面:
早期的数学学习阶段,我主要依赖教材和课后习题,这部分细节就不多赘述了。进入中期,我专心制作了一本详尽的笔记作为日后复习的资料,并且结合题库1000题来训练。尽管有人可能认为题库1000题有些偏离常规,但无论选择哪个题集,关键是大量且有目标地做题,比如你可以尝试汤加凤的1800题系列,或者是李永乐的660题集,它们都是非常有效的。1000题的确颇具挑战性,但考研本身就是一场自我磨砺的过程,能承受更多压力的人在竞争中更具韧性。接着,我重做了《十年真题解析》。同时开始了《400题》的练习,然而在最初的几章遇到困难后,我便感到有些吃力。在解题时,我对之前收集的错题格外留心。
考研英语方面:
英语的基石在于词汇,其重要性众人皆知。去年我借助红宝书和扇贝单词来学习,每天都坚持记忆,并通过反复复习巩固。早晨7点,我会在自习室花费半小时专心背单词。同时,每日一句的学习我也未曾间断,深感其效益显著,直至考研前夕都保持着这个习惯。我还经常阅读何凯文的考研英语同源外刊,既扩展词汇量,又积累了阅读材料。每天我都跟随着阅读训练,这是提升单词记忆力的最佳途径。最初阶段,我以老蒋阅读80篇为起点,每篇文章会仔细研读三次,力求理解透彻,同时积累解题技巧。自暑期起,我开始着手历年真题,以此积累实战经验。后期,我会按照真实的考研时间,在下午进行真题演练,每篇阅读都要精读,反复做几遍,因为熟能生巧。对于翻译和写作,也需要专门的练习,我选择了王江涛的写作书籍作为指导。总而言之,英语的学习需要日复一日的积累,平日里必须重视不断沉淀。
考研专业课方面:
数据结构,顾名思义,是关于如何在计算机中组织和存储数据的方式。它涉及到数组、链表、栈、队列、树、图等各种结构,以及对这些结构的操作,如搜索、排序等。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概念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它们的运行机制和效率分析。
数组是最基础的数据结构,它的特点是凭索引直接访问元素,但插入和删除操作相对较慢。链表则弥补了这一不足,虽然访问速度较慢,但在插入和删除上有优势。栈和队列则是两种特殊的线性结构,分别遵循“后进先出”和“先进先出”的原则,广泛应用于递归、表达式求值等问题。
接下来是树和图,它们模拟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关系,如文件系统、网络路由等。二叉树、平衡树(如AVL树和红黑树)以及图的遍历算法(深度优先搜索和广度优先搜索)都是需深入理解的部分。排序算法,如冒泡、选、插入、快速、归并等,不仅要熟练掌握每种算法的工作原理,还要能按具体情况选最合适的算法,并理解其时间复杂度。
学习数据结构,实践是关键。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凭编写代码来实现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真正理解其内在逻辑。对复杂的数据结构,画出它们的示意图也有助于理解。不断刷题,尤其是LeetCode、HackerRank这样的在线平台,提升实战能力。
我还发现,与其他同学讨论和分享问题也是提高的好方法。每个人的理解角度不同,从他们的解答中获得新的启示。在准备这个科目时,我常常与同学们一起组队解决问题,这种方式我受益匪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