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科学考研经验与复习方法
考研政治方面:
提前过早地准备政治是不必要的,通常建议从九月开始(对于政治理论基础较弱的学生,可酌情提前三两个月着手)。初期,你可以选择《风中劲草》作为参考资料,这本书的归纳还算全面。到了后期,结合课程学习时事热点和预测分析会很有帮助。对于书籍,你需要至少仔细阅读两遍以上。每一道题目都要亲自完成,并且要对照解析仔细检查错误,确保理解无误。
考研数学方面:
大一时,我学习高等数学使用的是本校编写的教材,虽然不具备权威性,但内容准确无误,我个人觉得比同济版的更易上手,毕竟我对它已有所了解。我的复习策略是先阅读教材再做习题,无论是数学还是政治,这已成为我的习惯。在完整地研读完两本高数教材后,我开始攻克陈文灯的复习指南,它的前半部分是对基础概念的归纳,我以此为线索进行二次复习。这段时间,我都专注于这本书,完成它似乎花费了不少时间。之后,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教科书,梳理知识框架。接下来,我通过真题来检验自己的水平,通常选择上午做数学,因为考研时数学考试也在上午。我会抽出两小时,在A4纸上写下答案,以保持教材整洁。做错的题目,我会在答案页标记,但不在真题卷上涂鸦,以免下次做题时过分关注。其实这些细节并不关键,但我那时对每个小环节都有近乎苛刻的要求。一套真题完成后,核对答案,深究错误原因,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初次尝试真题,我觉得难度不大,但得分不高。一方面,许多题目在复习指南中已出现过,对你来说不再新鲜;另一方面,你的心态比较轻松。做完十年的真题后,我开始了新一轮的复习,再次浏览教科书和陈文灯的书籍,但这次速度快些,因为有些内容已烂熟于心。遇到不解的题目,我喜欢查阅教材,将相关知识点全面复习。有时,题目简单到只需老师一点拨就能豁然开朗,并且印象深刻,我认为这种方式优于直接看答案。由于决心坚定地考研,我不允许自己有任何松懈。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已经很难静心阅读,于是转而查看教师提供的冲刺资料,重点关注他标注的部分,呵呵。
考研英语方面:
我们必须重视写作任务,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应提炼出一些个人特色的语句,并掌握不同类型的作文应有的结构和表达模式。重要的是亲自动手实践,仅仅记忆而不练习肯定是不够的。对于英语写作,我极力推荐王江涛的书籍,其方法主要是通过背诵。首先通读全书,我从9月开始,精背大小作文各10篇,如同记单词一般,需要反复操练和默写。书中提供的策略十分有效。11月,王江涛会有本预测题集,许多内容与必背的20篇文章重合。我当时专注于小作文,幸运的是,考试中小作文被命中,只需稍作单词改动。王江涛强调,若能一字不差地写出,分数通常很高,对此我深感感激。考前需回顾并整理所背的作文,大作文可构建基础模板,多加练习,尽可能利用已背的内容,尽量避免使用自创的语言。
考研专业课方面:
海洋学基础涵盖了海洋物理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海洋地质学四大领域。物理部分主要理解海流、潮汐、波浪等基本概念,掌握风生海流、地转偏向力等关键原理;化学部分则要深入理解海水的成分及变化规律,如溶解氧、盐度、pH值的测定及其影响因素;生物部分需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鱼类等各类群的生态特征;地质部分则关注海底地形、沉积作用以及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开采。
在学习方法上,我认为理解和实践并重至关重要。对理论知识,需凭阅读教材、课堂笔记和参考书来深化理解,利用在线资源如学术论文、科普文章拓宽视野。例如,凭模拟实验理解海洋环流模型,或者凭分析实际数据理解海洋化学反应的过程。
定期做题和自我检测也是提高效率的好办法。找一些历年的试题或模拟题进行练习,尤其是计算题,凭反复操练,熟悉解题步骤和技巧。整理错题,找出自有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小组讨论和交流也很有帮助。与同学一起探讨复杂的问题,不仅激发思考,还能从他人的角度理解问题,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关注科研动态,阅读最新的海洋科学研究成果,帮助把理论知识与前沿研究结合起来,对考试中可能出现的开放性题目有所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