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互联网经济学考研经验与备考指南
考研政治方面:
使用资料:政治大纲解析(红宝书),配套的1600题,风中劲草核心考点、核心考题、预测三套,肖秀荣考前四套,复习马哲什么的,大家用一周,我一般3天就差不多了,而且成绩出来也还算不错。你的基础决定你复习开始的时间,如果你的政治基础不是特别好,或者说你不太擅长记忆,那么你复习政治的时间需要提前。如果你的政治基础还不错,记忆力也比较强,那么可以先把政治放一放,等到大纲解析出来的时候再开始复习。我是十一假期开始投入到考研政治复习之中的。所以复习政治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对于政治的复习,我大概是这样进行的。十月一开始,我一般每天早上7:30到9:30的时间基本就奉献给政治了。选择早上复习政治,有两个考虑,一是我政治基础比较好,而我早上的状态不太好,所以把状态不好的时间留给基础好的科目;二是因为考研时政治考试就是在上午,这样安排能使自己尽早适应考研考试的安排。我政治看了3遍。第一遍一定要细致,速度不是最重要的,一定要理解,因为第一遍对于之后的记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一般是一天看一章,先看红宝书,再看风中劲草核心考点,马哲很难的那几章就两天看一章,看一章做一章的题目,这一遍做的是红宝书配套的1600题,还有风中劲草核心考题中的好题,因为做两套题,所以速度很慢,有时候每天用的时间会超过2小时。第二遍要提高速度,主要看核心考点,把之前做错的题进行初步复习,再做做风中劲草核心考题中的真题,只有题目答案在核心考点找不到的时候才去翻翻红宝书,这一遍已经蛮快的了,有简单的章节一天能看两章乃至三章了。第三遍,我完全把红宝书扔一边去了,核心考点很快的过一遍,然后看错题,当然也是一章一章的来。考前几天我把风中劲草赠送的模拟题做了,还买了肖秀荣和任汝芬的考前模拟做了,全当演练了。给大家的小建议是,关注选择题的两类题目,做题的时候先把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做标记,之后不管自己这道题做对没都需要重点关注,这是一类,另一类就是你做错了的题目。考前如果有时间就多看看错题吧,这两类题都是你可能错了再错的。政治总体来说是比较省心的,但要想拿高分,还得加点油。
考研数学方面:
学习数学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像我就属于对数学比较感兴趣的那类,但是我最突出的弱点就在于很马虎,老是算不对,这在实际考试中是很吃亏的。所以导致的结果就是虽然我可能每道题都有一定的思路,但是最后的结果是每道题都有扣分。所以大家在基础知识已经扎实的前提下,一定要更注重计算能力。数学的辅导书我买了很多,做了很多,结果就是每个阶段我都在买数学参考书,个人而言也比较推崇数学的题海战术,当然在题海战术之后更要注重总结。然后就是数学的学习一定要结合总结,这个在自己做题的过程中是很难悟出来的。总的来说,数学也就两点、一个是基础、一个是练习,学习基础知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到最后就是一种每天定时定点期待做题的状态;然后练习不是说每道题自己知道怎么做就ok,一定要每个环节都要亲自实践、亲自练习,这样在临场考试时出的差错也会少一些。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复习,我并没有太多的策略可以分享,因为它并不遵循常规的方法。不过,有一点基础的建议我想提一下,那就是阅读理解。阅读必须深入探究,并且要多次探究。你需要琢磨出题者的思路和设下的陷阱。起初,我做阅读时,可能受到了其他英语考试的影响,急于求成,短短五六分钟就想完成一篇。那一阶段我热衷于寻找所谓的“选择规律”,处在一种迷茫的状态。然而,在备考后期,我能确保在考前的四篇阅读中错误控制在三个以内。无论是分析错误题目还是通读全文来研习文章,都是有益的方式,关键是建立起战胜英语的信心。切记:骄傲自满必然导致失败。
考研专业课方面:
掌握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至关重要。微观经济学关注个体决策者(如消费者、企业)的行为及其对市场的影响,宏观经济学则研究整体经济活动,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对这两部分,理解和运用供求曲线、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生产者利润最大化的模型,以及IS-LM模型、AD-AS模型等,都是基础中的基础。
深入理解互联网经济的特点和模式。这包括平台经济、网络效应、数据资产的价值、共享经济等前沿话题。例如,要明白为何“免费”成为商业模式,如何评估无形资产如用户数据的价值,以及互联网公司如何凭创新颠覆传统行业。这些都需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
再者,掌握一定的数学和统计学知识是必要的。经济学的研究往往涉及到优化问题、动态分析,甚至更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它们能帮助量化经济行为,进行实证分析。
持续关注经济政策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阅读《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权威媒体,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不仅能提升视野,也能帮助把握考试的热点。
我的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定期复习和做题,巩固基础知识;二是主动寻找并分析实际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三是积极参与讨论,与同学、导师交流思想,拓宽思路;四是利用在线资源,如Coursera、MIT OpenCourseWare等,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