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电路与系统考研经验与备考知识重点
考研政治方面:
这门课程占据了我最少的时间,在九月当大纲解析发布时我就开始了学习。然而,我发现政治内容过于单调,难以保持兴趣,因此到了十一月,我甚至还未完成大纲解析的一半,即使是已完成的部分也是匆匆浏览,画线标记后便很快遗忘,没有留下任何深刻印象。我购买了肖秀荣的《1000题》作为练习,可惜只完成了不足五分之一。实际上,我大约在十二月初才真正集中精力投入学习。对于主观题部分,我选择了28题来准备,只是简单地读了几遍,并未深入记忆,主要依赖于考试时的即时构思。我会引用题目中的一句话,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撰写,如果一次没填满,就换一个角度重新开始,直至填满整个答题纸。
考研数学方面:
人们常说精通数学就能主宰世界,这话确实不假。数学考试拿高分至关重要,而且它也是耗费时间最多的科目。我认为首先应当深入研读本科教材,并完成课后习题以初步掌握知识。(在这里我想抱怨一下我的大学数学教育,过于基础的教学内容让我轻视了数学的深度,结果没能好好研读书籍,导致后来很多定理和公式记不住,即使反复阅读数学全书,依旧印象不深。)接着,你可以开始使用复习全书,市场上的选择有“二李”和“李王”的版本,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前者,但在第二年我也涉猎了后者。通读复习全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尽量多过几遍,实际上不需要每个细节都精通,因为有些过于复杂的题目在考试中并不会出现。我在看书时遇到难题,会尝试思考片刻,如果解决不了就立刻查看答案,理解为何自己未能解答,然后熟记解题步骤。每个人的學習方法各异,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有效吸收知识的方法。
接下来便是大量练习的阶段。我购买了许多习题集,如张宇的1000题、汤家凤的1600题和李永乐的660题等。660题我做得最勤,两年下来至少做了四至五遍,尽管题目难度颇高,但我感到受益匪浅。坦率地说,我缺乏毅力,许多资料刚开始时充满新鲜感,但能坚持到底的寥寥无几,这是我的一大弱点,希望你们能有所不同,不论使用哪本习题集,都要全力以赴,彻底消化每一个问题,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最后,冲刺阶段的模拟试题尤为关键,历年真题必须反复操练。我自己做真题时会在白纸上写下答案和解题思路,之后再进行修正。后期若有闲暇,多回顾几遍,觉得这种方法很有效。
考研英语方面:
对于英语,我只需达到学校的最低要求,所以我从5月才开始复习,初期专注于记忆英语词汇,推荐使用无序版本的词汇书。8月至11月期间,我精研了张剑的历年真题集,尤其是他的阅读理解解题策略,这确实十分有效,我反复做了好几遍。同时,每天坚持背诵单词是必不可少的。进入12月,我开始着手准备应用文和大作文。我熟记了一些作文模版,这让大作文的写作变得迅速,我在考试结束前还剩7分钟,感觉相当幸运。对于作文,多读多记是关键,最好能在考前自己整理出一个既不太难也不过于空洞的模版。
考研专业课方面:
对“信号系统”,理解其基本概念至关重要。信号被视为数据的载体,系统则是处理这些信号的工具。要深入理解线性时不变系统(LTI)的概念,掌握傅立叶变换和拉普拉斯变换作为分析信号在频域特性的强大工具。系统的稳定性、频率响应以及滤波器的设计也是重点。我建议凭做大量的习题来熟悉这些理论,并尝试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系统模型进行模拟。
“电子线路”部分则更偏重于硬件知识。你需熟悉并能灵活运用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特性,理解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如共射极、共集电极、共基极放大电路。数字电路部分,逻辑门、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以及存储器、计数器等知识点也需熟练掌握。电路分析法,如节点电压法和回路电流法,是解决复杂电路问题的关键。
学习这两门科目,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除了课本,我还参考了许多经典教材和网络资源,如胡汉泉的《信号与系统》和江亿的《电子技术基础》。使用Multisim或者LTSpice这样的电路仿真软件进行实践操作,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电路工作原理。
定期做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不仅检验学习效果,还能你适应考试的节奏和难度。遇到难题时,不要害怕,是要积极寻找解答的方法,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向他人教,都是提升自有的好途径。